今年9月,美国DIY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关闭在华所有7家门店,全线退出中国市场。去年2月,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公布其最新的中国战略,宣布关闭在华的9家百思买门店,未来在华的发展由其收购的五星电器品牌来承载。
紧随百思买和家得宝之后的,是芭比的撤退。去年3月,芭比娃娃的母公司美泰集团关闭了位于上海市中心的6层芭比旗舰店。这家全球最大芭比旗舰店,只营业了两年便关门大吉了。
简单说来,这些企业都未能满足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切以消费者出发”的要求——着眼点不应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实现或创造什么,而是“消费者所寻找、看重、需要的东西是否能得到满足”。进一步说,这三家公司都不够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
以百思买为例,在欧美市场的成功让百思买过于自信,他相信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与良好的购物体验,来改变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从而获得市场份额。但现实是,左右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仍是价格,而非服务。
百思买在中国的另一个创新是“买断经营”。公司通过现金买断的方式获得整个卖场的主导权,赚取的是进销差价。买断经营的一个弊端在于,百思买短期内的现金压力会加重:除了库存成本外,人力成本的上升、其他费用开支的加大以及对供应商议价能力不强,使得百思买中国的运营成本不断上升。
相比之下,苏宁和国美的“类金融”模式,供应商派促销员直接给客户讲解,卖场内压货的成本均由供应商来承担。苏宁和国美能在一段时间内控制门店的现金流,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快速扩张。尽管百思买转嫁给供应商的风险非常小,但国内的供应商们依然追捧“苏宁模式”。因为在苏宁模式中,卖场和供应商被捆绑在了一起,在供应商们看来,这是双方“合力”的体现。
进一步说,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百思买、家得宝和芭比娃娃的售价太贵,要知道,这是一个对价格极其敏感的市场。在国内社会零售额强劲增长的背景下,美国品牌的集体撤退令人深思。对上游本土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需求的漠视,是它们在中国市场遭遇挫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