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陕西苹果滞销调查
“流通之困”逼退游资


  “陕西优质红富士苹果10万斤,自装箱,急找销路,有意者留下联系电话,非诚勿扰,一个果农的期待……”这则发布在百度知道的网贴虽然吸引了上千人次浏览,但没有一个人留下联系方式。

  根据在陕西果市的调查,今年苹果增收不过5%。陕西省果业局副局长范海龙更表示,并不是陕西的苹果多了卖不出去,而是果商和果农之间的利益博弈。

  按照以往的惯例,眼下应该是苹果集中收储的时段,但目前冷库空空如也,伴随这一景象的,还有以前曾沉淀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囤积、炒作资金纷纷“雪藏”。曾经蜂拥而至的果商如今集体缺席,滞销背后,果市缺钱或是唯一答案。

  

  承压的中转

  1块钱的成本(收购价),在终端市场卖5块钱,经销商却仍然喊着不赚钱。

  “很明显不符合常规,连续好几年都是坐等商贩上门来收,但今年没了。”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是当地比较出名的苹果大镇,当地领导说,“苹果的价格一跌再跌,眼看元旦过了,还是没有等来果商。”

  与陕西苹果的遭遇类同,甘肃省最大的苹果产地——天水市酷似美国蛇果的天水花牛苹果,地头收购价格已经趋于2元左右。

  “往年最少也是三四元,但今年没有人来收购。”在靠近天水市北道桥南建材市场附近,一些果农感叹。收成不佳,导致很多果农已经被动接受了建材市场毁林建市的诉求。

  而另一面,产地与消费目的地的价格差距,仍然在拉大。

  来自广州的果商左亮算了一笔账:按照地头进货价为1元、终端市场出货价为5元计算,其中要经历代办、装箱、运输、储藏、批发、商场等多个环节,其中产地代办费每斤0.2元,雇佣劳工进行苹果等级分配、包装、装车以及纸箱大概每斤1元,物流运输每斤需要1.2元。最终到达消费地,即进入大型超市或果品批发市场时,成本已达到3.4元/斤。

  “虽然国家不允许商超对农产品收取进场费或上货费,但实际操作中,如果进入超市,还需要一笔费用,大概在0.5元/斤。如果进入水果批发市场,则有摊位门面费。这些摊位门面房费用不菲,成本也在0.5元/斤左右。”左亮称。

  综合各种因素,经过中间环节层层加价,1斤苹果从产地到终端销售市场,留给果商的利润,也仅有1元。而这1元钱中还包括水果在流通过程中超过15%以上的各类损耗,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所有影响。

  可见, 表面看起来有4倍的价差,果商的实际利润率并不高。

  在所有的环节中,物流费用的支出占比最高,是不是这个环节吞掉了果商的利润呢?

  “不可能,如果每斤有1元毛利,就是天上掉钱。”上海德邦物流西北区域一位负责人表示, 物流同时受制于人力成本和油价机制。预计2012年物流行业人员工资相对2011年增加幅度会达到17%左右。另一方面,国家大面积推行的“营改增”税收体制改革,“税赋再次成为压垮物流业的稻草”。

  该人士表示,税收一向是物流企业成本的大头,约占总成本20%~30%。2012年开始,上海开始试行“营改增”。作为试点领域的交通运输业在实施营改增后,交通运输服务业增值税率增至11%,物流辅助增至6%。

  多位物流业人士表示,由于进项税抵扣细节烦琐,问题具体,过程复杂,减税效果有限。目前来看,营改增推行后,一部分物流企业如快递业采取涨价应对,另一部分则选择死扛,减少接单量或增加转单量,延长生命。

  “从地头到桌面,每斤苹果,或被缴税约1元。 ”左亮认为。

  

  逃离的资本

  只要有价差,这个生意还是能做下去。可是在陕西、甘肃两省2012年入秋以来,苹果经销商群体甚至已经出现了“雪藏”之势。

  在陕西和甘肃常年为两广及华东区域大商户提供“代办”业务的生意人王强观察:“2012年农产品的整体市场都很低迷,从西瓜、葡萄、核桃再到如今的苹果,基本上都存在缺少经销商的问题。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农产品大都获得丰收,所以市场表象看来已经严重供大于求。”

  王强的代办生意正是连接果农和果商,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提成。根据农产品的种类不同而获取的代办费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每斤0.1~0.3元之间。

  如果按照陕西省2012年苹果总产量1000万吨计,要撬动陕西果市,则需要接近600亿元巨资。而陕西苹果产量占全国的1/3,撬动全国果市就需要近2000亿元资金。

  而现实中,无论囤积还是炒作,果商的主要资金来源,仍是民间借贷或银行放贷。

  甘肃省天水市的果商刘老板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是农民,同时缺少公务人员担保,所以要想获得银行的贷款基本上不可能,因此民间借贷几乎成为惟一获取资金的方式”。他在2002年以前是果农,2005年成为代办,2008年在南方客商的带领下进入农产品经销市场。现在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民间借贷。

  无数个刘老板背后,则是大宗商品市场游资潮起潮落的无奈。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大量游资开始主动战略性转移,如撤退或进入实业。

  此前在土豆、大蒜、生姜等多个生鲜农产品领域投入十几亿元的某炒家团队,已经悄然撤出,开始转战矿业等实业购并。

  “我们仍然看好农产品价格,但仅限于玉米、大豆、小麦等常规性便于囤积的农产品。”该团队一位核心人士称,资金成本和成本机会在2012年四季度以来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现金难求,多个环节、渠道乃至银行现金流都吃紧;另一方面,好项目太多了,与之相比,买卖农产品就很不入流,后市爆发力太小。他预估,全国有接近千亿元资金正在从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炒作领域撤退。

  “玩家”撤退,连带相关产业已经开始弥漫“寒意”。咸阳市长武县绿琪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苹果整体获得丰收,但是库存量却不及往年的20%,到目前为止除了自己存储占用了两个库以外,其他的库至今闲置。

  “供求曲线”的波动轨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牵引着CPI的走势。没能入库的苹果很可能就烂在田间,眼前的“供过于求”在几个月之后很可能又被新一轮的“供不应求”所替代,这样的例子在鸡蛋、猪肉市场上都曾发生过。

  在这个冬天 ,“消失”的果商成了流通机制新的注脚。

(王金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