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自2001 年第一届武夷山大红袍民间斗茶赛举办之日起,便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强烈关注,为武夷茶品质的提升、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这项盛事已经成为海峡两岸茶博会的重要交流赛事之一。在各界媒体朋友的参与和宣传报道之下,武夷山民间斗茶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为海峡两岸茶人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2012年斗茶赛以“弘扬斗茶文化,增进两岸交流,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业发展”为宗旨,由海峡茶博会组委会主办,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联合举办,唐山金古月实业公司冠名赞助,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斗茶赛由唐山金古月实业公司投资500万元冠名赞助,是2012 年海峡茶博会市场化运作的重要项目。唐山金古月实业公司将对获奖的武夷岩茶全面收购。
斗茶亮点
本届“金古月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斗茶赛从2012 年3 月开始筹备,涵盖了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等品种)、红茶、白茶、台湾乌龙、铁观音等5个茶系。闽台两岸茶农茶商的积极参与,展示了海峡两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茶文化氛围。
斗茶赛一直都被南平地区以及福建省的相关领导所重视。本次斗茶赛无论从参与嘉宾的规格上还是从现场斗茶的人数上看,都是历届斗茶赛中规模最大的一届。2012年11 月14 日—17 日,参与现场品茗的人次多达万余人。规模空前,参与人数众多,参加斗茶的企业所送茶样数量多达500 个,是上一届的两倍。参与评审的专家人数也超过了历届的规模。
斗茶赛收样方案采用编号存储方式。众所周知,武夷岩茶根据茶树品种的不同、山场的不同、加工方法的各异,又细分了众多的品类。经过专家集体商榷决定,此次斗茶赛根据品种分为大红袍组、水仙组、肉桂组、品种茶组(非大红袍、水仙、肉桂的武夷岩茶均为品种茶)4个系列进行评比,共征集斗茶赛茶样600 多个。
细则也十分严格。每个参赛茶品需要交纳24 斤茶样,参赛茶样必须按照武夷山传统制作技艺制作中火成品茶;参赛单位必须为武夷山市范围内的茶农、茶企业,参赛茶品必须为武夷山本地茶山所采茶青制作而成的武夷岩茶;送样人需持个人身份证或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公司或个人为单位进行送样。
参赛茶引人注目,参评嘉宾同样耀眼。为了确保不遗漏每一款好茶,大赛特请到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武夷学院院长杨江帆、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等12位重量级专家。
总结下来,此次斗茶赛有以下4方面堪称专业:一是参赛茶全部使用“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双炒双焙”、“走水返阳”等全手工传统制作技艺制作,传承武夷岩茶的传统正味;二是参赛茶样都是经过精制的成品茶,能够遴选出最具有“岩骨花香”(岩韵)的优质武夷岩茶(大红袍);三是斗茶赛评委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家共同组成,具有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四是本届斗茶赛奖金高、宣传力度大,确保有大量的最好茶样参赛。大赛期间一直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向茶人保证:参选茶叶的质量上乘,而最终获奖的茶叶更是优中珍品。
获奖茶殊荣
此次斗茶赛现场,来自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福建东南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对其进行报道。经过现场品鉴和激烈角逐,2012 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暨“金古月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斗茶赛取得圆满成功。
获奖茶由金古月公司统一收购并统一包装向全国隆重推出。收藏级大红袍共发行1500组,每组含武夷山岩茶4个品种,共8罐,每罐装有125克2012年斗茶赛获奖茶叶。每个茶罐都有收藏防伪证书,由北京印钞有限公司直属北京中融安全印务公司印制,采用人民币同级多重防伪技术指标。首组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收藏编号:JGY12800001~00008)。
为此金古月特制了精美的包装,包装由著名陶瓷艺术家毕南海先生设计,器形上选用编钟的造型。包装的取材选用皇家御用的唐山骨质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装盛“金古月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斗茶赛获奖茶,国乐、国瓷、国茶三位一体,凸显大红袍的尊贵身价。编钟茶罐一组8 个,分别用描金工艺绘上中华茶人的理念“德、品、艺、境、正、清、和、雅”,厚重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