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日前《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强调,要加强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并要重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规划》指出,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对推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土地流转规范有序,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交易电子化、服务规范化,加快信息化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同时,结合当前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健全土地承包登记、流转、仲裁管理与服务,延伸农民负担监管领域、构建村级公益事业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基础工作标准化、业务流程程序化、监管服务网络化。
《规划》强调,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已初见成效,很多地区正在大力推动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和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并建立了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和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开发应用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系统、农民负担监管系统,有效提升了各地农村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但目前仍存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开发应用缺乏统筹规划和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面向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搭建覆盖部、省、市、县的农村经营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形成分工合理、业务协同的部、省、市、县、乡五级农经电子政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向村延伸。并要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广泛应用,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贡献逐渐加大。
同时,《规划》对加快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一是建设农村经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部、省、市、县、乡五级农村经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二是加快农村经营管理监管信息化建设步伐,按照“广泛覆盖、注重实效、梯次推进、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丰富监管手段,提升农村经营管理业务信息公开水平。三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化水平,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为重点,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围绕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基础条件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和服务终端建设,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