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代人的变化

湖北省广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王 鹏

  “你爸我呀,是个农民,也是个信贷员。农信社是为咱农民服务,就是再苦再累,我也乐意!”

  父亲没什么文化,但是,他16年前的一句话,却对我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想起,仍深有感触。

  记得2005年以前,父亲在村信用站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担任信用社在村里的代办员,办公地点就在自己的房子里。一副枣红色的旧桌椅、一把“二五”式老算盘、一支笔、一个印台、一套手工记账簿以及三把不知锁着什么“宝贝”的大黑锁,几乎就是信用站的全部。

  时常回味,曾经扰我清梦,一度让我深恶痛绝的“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声和附近村民们“叽叽喳喳”的讲话声。依稀记得,农忙时,父亲总是拎着帆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于田间地头,和休息的农户聊聊今年的收成,说说明年的打算,问问有没有贷款需求;农闲时,父亲就骑着自行车,到东村揽存募股,去西村放款收贷。而这一切,成了我对农信社的原始记忆,也终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憧憬。

  后来,由于父亲工作业绩突出,我们举家搬至湖北省广水市岩子河乡新中信用中心站,并由父亲担任负责人。新环境、新气象,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新变化。原来“家站合一”的办公场所,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隔离式营业大厅;原来藏“宝贝”的抽屉,变成了上锁的铁皮箱和加密的保险柜。唯一不变的就是父亲那奔波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仿佛父亲心里就只有农信社,而且永远都不知道疲惫。可能也正因如此,父亲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还记得1997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闷热难耐,父亲照例来到村头张大爷房前,张大爷早年丧偶,唯一的儿子办了贷款在外经商,家里只剩他一个人。父亲连敲了几次门都没人应,就找来几个年轻人强行撞开门,发现张大爷躺在床上,身边的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父亲立刻让年轻人将张大爷背到镇卫生院救治。经检查张大爷是食物中毒,还好没什么大碍。到了年关,张大爷的儿子回来后才知道此事,他特意买了礼品送到家里来。父亲正色道:“好好做你的生意,张老爹我们会照顾的,东西还是拿回去好好孝敬老人吧。”

  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农信社不仅要给客户放好款,更要为客户服好务。父亲那种对工作执着、热爱和认真的态度,再次在我的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

  时光似水,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2005年,湖北省农信社实行了新一轮改革,成立了省联社。同时,撤销了信用站。父亲没能转正,带着浓浓的不舍与依恋,离开了他为之倾尽心血的信合事业。随后,父亲破天荒地开始关注我的学业,但遗憾的是,由于当年语文发挥失常,我仅考取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

  父亲没有丝毫不满,反而一直鼓励我。但从父亲的眼神里,我看得出他的期待。也正因为如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金融专业,并于2009年农信社统一招录考试中,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农信社录取。那一刻,我看见了父亲脸上那久违的笑容。我想,这是对父亲信合缺憾最好的慰藉,也是对我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难以磨灭的信合情怀最好的慰藉。

  当年9月,我带着父亲的期待与嘱托,跨进了农信社的大门;从那一刻起,我就时时刻刻感受着农信社的变化,享受着信合大家庭的美好生活。但唯一不变的是,我时刻牢记着父亲对我殷切的希望。

  8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无情的岁月长河染白了父亲的头发,爬满了他的额头。在他步履蹒跚的背影中,我感到他与信合渐行渐远,但也越来越近,他的信合情怀,以及他对工作执着、热爱和认真的态度,已融入了我的血液。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