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健康生活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日益严苛,但是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困扰,引发人们对生物产业的期许不断提高。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时间,生物产业、生物经济被推到公众的视线之内。那么,为什么要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该规划又是如何催生经济发展的呢?
现状: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物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大力营造集聚发展的生物产业生态、建设新兴生物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就业的新领域,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既具备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又有对生物产业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巨大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物产业刻不容缓。
我国在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此次出台的新规也并非是我国首次推出专门针对生物产业的行业发展政策。自从“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这些政策和规划的推出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认为,过去5年,中国生物产业的年均增速超过了20%。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幅推进,从健康需求、节能减排、粮食安全、制造业升级等方面来看,生物产业都将继续呈现高增长态势。其中,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最待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制造则具有较大的经济前景,将在未来工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说,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快速发展,生物能源初具规模,生物服务新业态加速成长。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20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特色中药的效应日益突显。
作用:新规为生物产业指向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生物产业来说,《规划》无疑为该行业在今后的发展指了向、定了轨,而且明确把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新业态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志军表示,《规划》对于明确生物产业内涵,加强对各城市和区域的生物产业功能分工指导,推动全国生物产业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
《规划》全面指出各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生物医药应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生物农业要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制造业要推动生物基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应用,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生物能源应加大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力度,促进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的商业化应用,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生物环保以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机废弃物治理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加快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等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示范应用,扩大产业规模;生物服务业要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新要求,集成生物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发展合同研发、委托制造、公共技术服务、中介服务和延伸服务,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 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 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为今后生物产业的整体增速奠定了基调。
催生:生物产业将成为新亮点
“生物产业主要是指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行业。”李志军认为,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有分析认为,未来,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两个方面将得到重点关注,新的政策热点或将催生一批新的生物企业。生物农业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支撑点,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成长潜力最大的板块之一。根据美国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内的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农场,但真正做到超大型规模的农业企业凤毛麟角。而为这些设施农业提供高质量上游农资的生物农业企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诞生了诸如孟山都、杜邦、辉瑞动保等一大批超大型企业。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物农业将是最有发展潜力,且最有希望诞生大型企业的农业子板块之一。
然而,伴随行业蛋糕的不断增大,重点公司盈利和规模要取得高成长必将取决于领先的研发优势,确保产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先进的生产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优于行业水平;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如果到2020年生物产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经济’将初具规模。”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秘书长马延和说。
建议:生物产业亟须政策扶持
近日,连维良撰文指出,我国虽具备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但生物产业目前总体上仍处在中低端位置。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在创新成果方面,却是越到产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越大。
李志军分析,一方面,生物企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研究开发投入大,技术更新变化快。这就决定了生物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生物企业的无形资产远远大于其有形资产,因此,其发展得越快,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也就越大。但是,目前单纯依靠无形资产尚无法从银行贷到流动资金。
《规划》显示,未来,在完善创新激励的问题上,国家将通过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投入,推动设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当前,应当尽快出台倾向性较大的、符合生物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充分考虑生物产业的特点和我国生物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立足长远,研究制定有效的税收措施,对生物产业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产品给予支持,促进生物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李志军称,从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应当重点发展和支持现代意义上的生物产业,即属于高技术产业范畴的生物产业。李志军建议,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投向生物技术,逐步使企业成为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投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