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都匀毛尖 芬芳领航
——访贵州省都匀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科军
□ 本报记者 周 滨

  贵州省都匀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科军。

  2012年12月2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黔茶之魂·都匀毛尖北京高端推介会”。记者在会场专访了贵州省都匀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科军,听他回顾了贵州省都匀市以绿色、生态铸就的茶业芬芳。

  立足绿色家园走出“都匀速度”

  2003年的都匀市茶园面积仅1.9万亩,可采茶园面积0.9万亩,茶叶产量只有22.5吨,产值仅1000万元,而当时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一共才16家。为此,都匀市政府提出了“保品牌、扩规模、造影响、拓市场、创效益”的茶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从制定贵州省第一部强制性茶叶地方标准《都匀毛尖茶》并成功申报《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举措,推动全市茶叶生产发展。到2012年,都匀市的茶园面积已达到22.36万亩,可采茶园9.5万亩,茶叶产量上升至2006吨,产值上涨到5.8亿元,茶叶企业发展到了44家。

  总结过去的十年,林市长告诉记者,都匀市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第一,在全国首创茶叶四方利益共同体模式。通过推行“政府抓发展+协会做服务+企业搞产销+茶农管茶园”的先进模式,彻底解决了“企业管收不管种、茶农管种种不好”的问题。

  第二,成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试点县市。形成了“项目带动、整合资金、企业农户联动”的产业发展良好势头,为都匀毛尖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开创 “以短养长”的茶园建设新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中药材短期作物与茶叶长期作物套种的模式。实施后不仅弥补了实施单位在投资后难以收回的成本效益,也是对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茶产业)项目资金投入的保证。

  第四,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系列标准化体系建设,使都匀毛尖茶先后通过QS、有机茶、IS09000质量体系、IS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认证,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达2万余亩

  第五,成功改变了本地办节办会的模式,以一年一次的都匀毛尖茶文化节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了“都匀毛尖”的品牌知名度。

  第六,多渠道扩大营销网络。都匀毛尖茶在国外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一带;在国内主要以贵阳市场为中心点辐射全国各省市,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全力搭建营销平台。

  打造“中国毛尖茶都”未来多管齐下

  这十年,都匀茶业的品牌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都匀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毛尖茶都”称号;2008年都匀毛尖荣获“有机茶”称号;2009年都匀毛尖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优茶最高奖项金牛奖;2010年获“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礼品茶、指定用茶”称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如今,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价值已达11.39亿元;都匀市则被评为“中国绿色茶叶示范市”和“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市”。林市长满怀信心地表示,都匀市未来要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打造一个真正领航海内外的“中国毛尖茶都”,主要由以下措施推进。

  第一,提高认识,健全机构,提高都匀毛尖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一方面形成茶叶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出台《关于加快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退耕还茶茶园管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一是由政府出面主导都匀毛尖茶的品牌建设;二是用科学规划将黔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毛尖茶基地;三是建立一整套产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茶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走精品线路,抢占高端市场。以第六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在上海市成功举办为契机,重塑百年老字号的辉煌,走精品茶产品销售线路,抢占茶叶高端消费市场。

  第四,茶农、茶企共建质量体系。为加快都匀毛尖茶实施“六统一”品牌战略,黔南州20多家茶叶企业自发组织成立了都匀毛尖茶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形成一个大的规模集团企业,来保证都匀毛尖的批量生产和统一质量,最终形成企业做加工和销售市场拓展,茶农种茶的分工细化发展模式,确保都匀毛尖的市场品质和市场占有率。

  第五,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拓展销路。通过组织都匀市各茶叶企业参加省内外茶叶展销、茶博览会、茶旅游等形式,系统宣传了都匀毛尖品牌,拓展了茶叶销路。

  第六,培养挖掘高素质的茶叶营销人才。一方面与专业院校达成茶业人才培养协议,专门开班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牌管理与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都匀市“金手指”炒茶技能大赛,挖掘出手工制茶人才。

  第七,培育和引进大型茶叶龙头企业。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带动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进红茶生产线,开发夏秋茶青用于生产红茶产品,丰富了都匀茶叶的产品品种,延长了茶叶产业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