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政协委员李汴生表示,媒体的监督报道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媒体报道,夸大食品安全危害,制造了冤假错案。李汴生建议,媒体或管理部门应设立食品专家监审,今后涉及食品安全的报道,应通过监审的审核。(1月29日《南方日报》)
最近一两年,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被不少官员贴上了“媒体过度炒作”的标签。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媒体夸大性报道有没有,或者说占多少比例?二是如果有夸大性报道,媒体为何夸大?三是如何防止夸大性报道?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来讨论媒体监审问题。
之所以出现个别夸大性报道,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食品监管与舆论期待有很大距离。如果食品监管到位,食品安全事件很少发生,恐怕个别“夸大性报道”就没有了存在的土壤。直白地说,事件多发、监管滞后,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进而高度关注,使得个别夸大性报道有了需求。如果不从根源上反思夸大性报道,反倒想着监审媒体报道,其结果必然会变成压制监督,反而为问题食品创造了空间。
其实,防止媒体夸大报道的办法有很多:其一,提高食品检测标准和监管力度。如果能通过有力监管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让食品消费环境大大改善,夸大性报道就会没有“市场”。其二,及时介入调查、披露信息,让权威信息跑赢夸大性报道。其三,通过法律路径预防夸大性报道。比如,若有媒体故意夸大报道,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法律约束远远比监审报道更正当。
李汴生的身份是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食品专家希望媒体谨慎报道食品事件,可以理解。但要意识到,中国食品安全事件还呈现出多发、易发等特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维护食品安全的主要力量,一方面来自于行政监管、司法惩罚,另一方面来自于媒体监督。如果设立稿件监审制,媒体监督力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