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该死的KPI


  年关将近,每到当下,各大公司都为流量冲关沸沸扬扬,WEB系统里面也到处充斥着视用户体验于不顾的弹窗与提示。大家都明白它们为何而来。而作为其缘起的KPI制度,一直备受争议,不仅是基层员工,恐怕也是管理者的痛处。它有什么负面影响,又缘何而存在?

  弊病

  一种制度,其不合理性往往更加易于暴露。很多人必然也会有切身感受。首先,让我们来历数KPI制度带来的弊病。

  第一,创新力的缺失。KPI是预先制定的,契约式的,不应变更的,但创新的结果却是未知的。试问,有多少真正的创新能预知到对某项指标提升多少呢?当你无法确定它能否可行,你敢不敢拿着女朋友的礼物费,爸妈的赡养费和孩子的奶粉钱,乃至整个团队的年度奖金,去冒险做什么“创新”?

  第二,无人愿意顾细节。KPI往往是一个点,例如某个数字或者“完成了”什么工作。有了KPI后,员工的关注都会停留在了KPI那个点上。一个营业员的KPI如果是每天的销售额,她就没兴趣考虑对待顾客的态度。一个设计师的KPI如果是完成多少界面设计工作,他可能只希望每年加工的UI多几件,但页面的对齐工整与真实用户体验,他也将漠不关心。

  第三,不利于团队凝聚力形成。有了“七二一”的绩效奖金分级比例,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不是把工作做好,不是团队一起努力向前,而是跟他们的队友竞争。而对于上下之间,不再是战友与朋友关系,而只是赤裸的KPI分级与组合。当一个主管想带着团队做成一件事情,他是努力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力量,还是应该让部分讨厌的牛去爬个树,在奖金分配时请其背个黑锅?

  第四,追求表面,掩埋长期问题。KPI是有时间限制的,所谓短期目标。然而一些工作,不可避免将是基础性的、长期性的,不能立即展示效果。更多的人可能都愿意停留在表层而快速地改进中,以求考核中得到高分,而掩埋表象之后的问题,等问题越来越大时,有关人员早已离职升迁。

  第五,不利于团队之间协作。每个团队都有每个团队的KPI,而公司里面,很经常的现象是,资源必须要跨团队跨部门,才有可能组合成一个产品链条。倘若一个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并非另一个团队的KPI,工作推动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在很多大公司里面,能够跨部门资源而获取成功的产品很少。

  第六,促生欺骗、不顾长远的短期方案。以年底冲关、页面弹窗为代表的此类现象并不少见。扎扎实实地工作与具体数字之间永远是遥远的,怎比得上此类直接为数字而数字的方式呢?何况永远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影响KPI的达成,例如竞争对手的介入,其他相关部门的掉链子等等。但是奖金是不能不拿的,考核是一定要通过的,于是视用户体验为无物。

  还有第七,为了维持KPI这个体系的运转,整个管理系统本身也将耗费不菲成本。不管是人力部门,还是公司从上到下的高层中层与基层……

  对KPI的修正

  其实,没有一种体制是完美的,而解决一种体制所带来的问题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制衡,另一种则是对其具体方案不断修正。

  第一,发挥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高层管理者不追逐流量等KPI以维持股价与自己的地位,中层管理者也就往往就不会给员工制定超出范围的KPI去表现自己能力。管理者有实力辨别KPI的漏洞,找出其中不符合实际之处,KPI也将更加合理。高层管理者愿意以身之劳,在中间调配资源,则团队间合作也会比较顺畅。大公司绩效主义相当大程度上是源于高层,尤其是当没有一个大股东为公司整体负责的时候,各种乱象就开始滋生。

  第二,体制修正。为了保持创新力,很多公司对创新施以重奖,对团队成功给予奖励,其实这也是对创新力与凝聚力缺失的一种补偿。

  第三,文化建设与培训。绩效管理本身便有SMART原则,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被管理者与员工熟知。文化建设以及企业理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员工为工作进一步负责,一定程度弥补“细节”缺失。

  总而言之,公司无论上下都要警醒,努力不坠入绩效管理带来的表面虚假繁荣,不仅为KPI,也要为生产线的整体负责。(虎嗅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