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进口量增加不意味粮食安全得不到保证
——访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 本报记者 张番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进出口形势发生转变。近几年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引起了许多关注与担心,还由此引发了部分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为此,本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进行了采访。他认为,在我国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更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从而着力提高国际贸易话语权,目前增加农产品进口量,只是为了满足传统需求,并不意味着出现粮食安全危机。

 

  记者: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形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牛盾: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改变的界限发生在2001年我国入世时。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之前,我国是农产品净出口国,入世十年后,我国由净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这是对农产品总的形势的判断。从整体来讲,有这样改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入世前只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观察员,意味着只能看、只能听,但没有话语权。而我们入世后最大的目标就是中国政府赞同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只有我们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发展才能跟世界的经济发展同步,才能共同享用世界经济发展的通则和规则,造福自己的祖国,也造福世界的经济发展。我国从观察员变成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后,作出了很多承诺,我国的农业也跟着作出了很多贡献、甚至是牺牲。但是我们入世时承诺的我们都兑现了,比如,我国是世界农产品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从平均数来看,中国的农产品平均关税只有15.1%,而世界的农产品平均关税是60%,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最高关税来看,我国最高的农产品关税超不过100%,而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达到200%、300%,甚至极端的可以高达1000%、甚至2800%,这是严重的贸易保护。

  记者: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形势怎样?  

  牛盾: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条件与很多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非常多。首先,他们的补贴从政治来讲是基于农民的选票对各政党争取领导地位很重要。其次,这些国家是福利国家。例如,美国全国有3万棉户,每年美国政府给棉农的补贴是30亿美元,这就是说美国每一个棉农还没有种就可以得到10万美元。这样的政策与中国形成天壤之别,他们的条件比我们优越太多。对中国农民来说,过去农民种植没有补贴,还要交农业补贴税。在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对种粮不仅不交税、还给补贴感到惊喜、高兴、幸福。但实际上我们很清楚,跟很多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补贴政策差的还很远,我们给农业的投入、农民的补贴还只是刚刚开始。

  发达国家补贴高,意味着他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关税高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就进不去,所以他们既能销售出他们的农产品,又能开拓我们的市场。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也兑现了入世的承诺。

  

  记者:在这样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应怎样应对?  

  牛盾:我们这样遵守承诺,就是为了通过这些做法和态度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系中,我们要争取话语权。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和自贸区谈判过程中,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在加入世贸组织初期都是发达国家先制定规则,我们只能听,不能说;第二个阶段,我们在更快地熟悉这种规则,应用这种规则发展自己、规避风险;现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在老规则中有话语权,要对老规则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同时在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重视符合我们中国的利益。这样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农产品出口多,现在进口多。

  

  记者: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是否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影响?  

  牛盾: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竞争力最强的农产品是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例如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是农业自然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大众产品。因为我国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不足,人均耕地0.1公顷,而欧盟国家人均耕地4公顷、北美达到40公顷,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土地比我们高上百倍。因此,竞争的前提就有差距,所以现在我国农产品进口较多,出口较少。最近大家关注较多的是为什么去年玉米和水稻进口量大幅增加,担心是否危及到我国粮食安全。我要强调,我们必须保证粮食自给率达到95%,必须保证小麦、玉米、水稻自给率达到97%。现在我国粮食进口量不到我们粮食总产量的2%。所以我们很有信心地、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农产品贸易中,增加进口只是为了满足传统市场的需要,只是为了我国农产品的结构和品种调整的需要,我们可以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