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看, 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起步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是10.64% , 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 , 设市城市由132个增至193个, 仅增加61个。这与当时的重工业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2000年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年均增加0.38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36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0312个,增加迅速。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首先是因为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次是将我国工业化战略转变为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 再次是实施了城市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
快速发展阶段( 2001年至今)
2001年至今,我国城镇化正式制定了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经历了小城镇规模扩张时期、城镇群发展时期等阶段,速度进一步加快, 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之间交往密度增加,分工协作的城镇群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