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出台促进流通细则
本报讯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透露,国务院39号文件正在全面分解落实,整体落实对流通工作将会有很大促进,商务部正在酝酿出台文件,落实相关细则。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万亿元,2011年达到18.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结构调整。
但去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占GDP比率约为18%,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同时,受各种成本上涨影响,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不足4%。商业支付水电价比工业高约30%。
去年,国务院也多次提及上述问题,并出台了支持措施,去年年中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和结论。参加40年的流通工作,我认为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表述。”姜增伟说。
在2012年1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降低流通费用的十项政策措施。剑指我国流通环节费用高企的顽疾。这十项措施从降低经营成本、清理整顿收费、减轻税收负担、规范执法行为、加大用地支持力度等方面多管齐下,打出了“组合拳”。但在执行起来还需要协调、配合。
(卫蓝)
食品安全成“两会”热点
本报讯 虽然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表示,质检总局数据显示内地99%的奶粉符合质量标准,但民众依然缺乏信心。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食品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表示,虽然有数据表明99%的国产奶粉都合格,但可能有同样比例的消费者依然无法信任国产奶粉。
奶粉质量问题也引起了企业家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四川代表团第一次全团会上表示,食品企业首先要有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提高产品的品质感。
有网友指出,内地民众千里迢迢从香港带奶粉,其实购买的是香港的“监管”。这一说法引起了参会代表委员的共鸣。
不少委员和专家指出,在“奶粉限带令”背后实际上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以及对社会诚信信心的缺失。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陈建国指出,食品安全有政府监管问题,民众对政府监管有要求,政府对此难辞其咎。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领域道德水平下降,商家本身也有问题,民众在这个问题上的不信任度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应该自补短板。
民众对奶粉等食品缺乏信心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表示,各部门正在协调研究,将采取更为有效的专项管理办法来确保婴幼儿奶粉安全,这些措施将会尽快出台,“可以预计的是,以后食品安全案件、质量安全案件的违法成本都会很高。一进入黑名单,就会被永久性驱逐出这个行业。”
(钟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