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突破1万亿元,用占全省17%的存款份额提供了全省33%的涉农贷款、82%的农户贷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凸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信社面临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新浪潮,为实践服务“三农”的宗旨,正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扎根“三农”,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上精耕细作,致力于打造农牧业和种植业“两条产业链”,在重点投资产业链的“龙头”的同时,抓准关键的“上下游”产业。这不仅助推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为山东省农信社发展迈上新起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2月1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突破1万亿元,余额达到10031.73亿元,成为山东省首家存款规模超过万亿元的金融机构。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用占全省17%的存款份额提供了全省33%的涉农贷款、82%的农户贷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日趋凸显。
扶大做强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要不是农信社帮忙,那年的年都过不去。”已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华永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严庆国对2004年的春节印象深刻。
2004年春节前一周,大华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苹果销量不如往年,公司的资金链出现大的缺口。恰逢年关,公司上游1000多户农户急需资金过年。这笔钱从哪来?严庆国急得坐立不安。
“农信社雪中送炭,赶在年前发放了60多万的贷款,公司及时把钱发到农户手上,才算把这个年给过去了。” 严庆国告诉记者,“农信社跟咱们是鱼水深情。”
农业发展的前途在于集约化和现代化,对农信社而言,扶持、培养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非常重要。
大华永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示范户”的创新经营模式。每年10月是苹果收购期,农信社为企业提供资金,使企业稳定价格收购果品;即便是销售寒冬,也能保证最基层的社员的收益;在苹果生长期,固定扶持合作社500多户社员,企业为社员们统一垫资,购买发放化肥、农药、果袋等生产物资。大华公司现已带动周围5000多农户共同发展。
随着新农村经济转型,资金需求日渐旺盛,山东省沂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这一变化中坚持“跟着农民走”,满足从田间到工厂、到车间的全程资金需求,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县帮助设立农资直营店10个、连锁网点654处,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加速。
“这三年,是苹果市场的低谷,但是贷款不能停。”沂源联社主任朱利民告诉记者,“不但不能停,我们还要大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稳定市场。”
企业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山东省农信社重点投资产业链的“龙头”,抓准关键的“上下游”:扶大做强“龙头”以获取核心竞争力,占有市场;农户的稳定收入,确保产品质量可靠,带来销路,稳固企业“生命线”。农信社的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优胜劣汰,更好地发展。
由点带面 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目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诸城市万年食品有限公司在诸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扶持下,已经建立起肉鸡生产合作社示范区,建成现代粮食物流项目。作为民营企业,取得了中央储备粮、糖的代储资格,成为诸城人心中的骄傲。
诸城农商银行董事长王学伟说:“金融服务做到最后就是产业金融。在扶持龙头企业过程中,诸城农商银行把其上下游的产业需求融合在一起,提供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养殖需要的资金量大,但缺乏抵押物,原有的五户联保贷款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诸城农商行适时地推出了“4+1”农业产业链贷款,依托拥有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督、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进行资金封闭运行的条件下,向农户发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性贷款。
作为万年公司上游养殖大户的安玉堂,就是第一批享受到实惠的人。
“这些鸡舍,都是在农信社的支持下建起来的。”拥有20栋现代化鸡舍的养殖户安玉堂很是感激。
2011年,安玉堂借助 “4+1”农业产业链贷款,成功从诸城农商银行贷到400万元,建设了科学化、规模化养鸡场,养殖规模实现了翻番。
随着农村社区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规模化种养殖、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资金需求层次也更加多元化。诸城农商银行推出的“诚富通”农民信用联盟贷款模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按照地域、行业、上下游关系筛选农户组成信用联盟。截至2月末,已在550个村组建“诚富通”农民信用联盟,会员已达6629户,授信8.6亿元,贷款余额5.3亿元。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支持,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得自身发展战略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团结联合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合作伙伴和农户,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据悉,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已达4871.7亿元,涉农余额和新增额连续8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和山东省银行机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