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抗菌作用:关于茶多酚的抗菌作用,最早见于儿茶素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曹进等最早报道了0.25%的儿茶素能够明显影响抑制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和黏附。李鸣宇等也对茶多酚和茶色素抑制口腔中的12种致病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12种口腔主要致病菌,茶多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均明显强于茶色素。20世纪90年代,关于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已经有了大量的报道,包括茶多酚抗绿脓杆菌、抑制军团杆菌、百日咳杆菌、杀灭肠道致病菌等。茶多酚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用药浓度低,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茶多酚抗菌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特异性地凝固细菌蛋白、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与菌体DNA结合,从而改变细菌生理状态,并抑制其生长等。
抗病毒作用:近年来爆发的SARS、禽流感和H1N1甲型流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些病毒性疾病流行爆发时,有喝茶可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例子,但缺乏直接的证据。而事实上,关于茶多酚抗病毒的作用早有报道。1993年,张国营等报道了红茶、青茶和黑茶对人轮状病毒Wa株的抑制作用,并证实了抗人轮状病毒的活性与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其机理可能与茶多酚沉淀蛋白的作用有关。近年来,相继有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抗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疱疹病毒和人HIV的作用。彭慧琴等用茶多酚与流感病毒A3混合培养,在3.12~50μg/ml浓度范围内,茶多酚表现出显著降低流感病毒A3病毒活性、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EGCG和ECG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活性,而且对包括A/H1N1、A/H3N2和B型病毒在内的各种亚型流感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EGCG可能与病毒黏合,防止病毒入侵MDCK细胞。Weber等将100μmol EGCG加入腺病毒培养液中,结果病毒以两个数量级减少,认为EGCG对病毒复制周期中的组装和裂解阶段均可能有抑制作用。Fassina等报道,EGCG可强烈抑制HIV-1在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细胞中的复制。随后,Kawai等证明,EGCG可以直接与T细胞受体CD4分子结合,进而抑制HIV-1糖蛋白与CD4分子的结合。2009年,Nance等进行了EGCG降低HIV感染性的临床前实验,他们认为,EGCG可以作为一种候选的抗HIV药物。另外,Chang等报道,EGCG可以抑制人疱疹病毒Rta、Zta和EA-D蛋白的表达,并且抑制宿主因子。2008年,Xu等利用一个稳定表达HBV的细胞系HepG2-N10,检测了绿茶提取物(Green tea extract,GTE)和EGCG 对HB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TE的抑制效果优于EGCG。2009年,Ye等应用HepG22.2.15 细胞系证实,茶多酚能抑制HBsAg和HBeAg的分泌,而且在细胞培养体系的上清液中,HBV-DNA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