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在北京市社所属的东方迅捷物流有限公司采访,得知他们把部分物流仓库“转产”文化产业并取得了相当不俗的业绩。在为他们上佳效益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免为他们企业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丝忧虑:这样做符合供销合作社办社宗旨吗?符合全系统成为“三大力量”的发展方向吗?
王海轮总经理等企业领导似乎也揣测到来访者心中的忧虑,他们在介绍企业部分“转产”是为了适应北京城市产业总体发展规划需要的同时,还不时强调:“我们是被‘逼上梁山’的!”
实际上,在中国物流业界,提到北京的东方信捷,许多人都不陌生;但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东方信捷并不广为人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城市供销合作社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小农业”特大型城市的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远离了服务“三农”的主战场,成为服务城市的第三方物流现代企业,这与整个行业的主流定位不甚“吻合”;虽然也是“亲生”、“嫡系”,但未能更多的在“聚光灯”下亮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东方迅捷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
在改革之初,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企业都面临以改革转型求生存、谋发展的问题。北京市社领导层适应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瞄准城市物流市场,将原来棉麻、果品、日杂等社有企业的仓储设施,进行改制重组,成立了服务城市商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东方信捷物流公司。这一转型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由社有企业部分仓储设施发展成为享誉京城、扬名业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是被“逼上梁山”,但发展成效大大强化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经营网络,也十分契合和强化了供销合作社行业定位——流通业。
对于这一改革转型,无论系统内外,几乎一致肯定、褒扬有加。人们没有疑虑和不解;他们无须用“逼上梁山”来解释和“辩护”。
但现在,他们需要用“逼上梁山”来为自己的“转型”作解释和“辩护”了!
事实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城市的交通秩序,规定五环以内不准大型运输车辆进入。这对于依靠仓储和运输为经营服务手段的东方迅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我们只好上‘梁山’了。”王海轮说。他们把部分仓储和运输力量,由城市分拨配送转向较长距离的储运物流;部分仓储设施转向发展适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定位所形成的、市场空间巨大的文化产业。于是,在他们的“竞园”和“7棵树创意园”,就有了一大批国内如日中天的一线影视明星在供销社红砖陋巷的“仓库”里建立自己工作室的新闻,还有国内外俊男靓女在昔日物流库房里人头攒动、寻求发展机会的情景。不仅有欧式别墅在供销社库房里建造的高档样板间,还有堪称“婚姻流水线”的摩肩接踵的新郎新娘争奇斗艳般的借景留影。顾客兴奋流连、企业服务获利,自然不在话下。
问题是:这“二上梁山”与“一上梁山”的最大区别在于,供销合作社视为存身立命根本的经营网络和流通力量,在他们的文化产业园区确实难觅踪影!人们会问:这还是遵从供销合作社的行业定位、强化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宗旨吗?
不错,以《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为主要标志,全国上下几乎一致认同供销合作社的“三个坚持”和成为“三种力量”的行业界定。这就是供销合作社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这对于供销合作社的整个系统的改革发展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催人奋进的;但是,对于城市供销合作社尤其是特大城市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而言,主要功能就不在服务“三农”,而在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于融入城市产业功能规划,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今天,更应如此。这种市场空间的主要体现为经营阵地,依托阵地、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自己,壮大自身实力;有了实力,也就为基层网点、社区服务、经营环节、企业内部等方面践行合作制基本原则,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引导力量。
进一步说,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属性,决定它在市场中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供销合作社的公益性服务是需要实力作支撑的,这个实力要么来自社有企业的经营利润,要么来自政府部门的间接支持。无论公益性服务还是经营性服务,其力量来源都离不开社有企业的经营实力和赢利能力;也离不开为了提高这种能力和实力而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层次的努力和进取。至于采用商品仓库、仓储物流、文化产业基地或者其他经营形式,都不是根本问题,都不那么重要。
由此可知,东方信捷整合社有企业仓储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逼上梁山”;利用部分物流库房发展文化产业,还是“逼上梁山”!
当然,他们的服务对象没有变,这就是国家、社会和城乡居民;他们的企业灵魂没有变,这就是供销合作社文化,是为国分忧、为民服务的精神价值,是供销合作社永不言止、永不言败的集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