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求实的眼光看茶市
——访安徽天方集团茶叶顾问詹罗九
本报记者 炼 晨

  安徽天方集团茶叶顾问詹罗九

  詹罗九: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制茶教研室主任、商贸教研室主任,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讲制茶学、茶叶经营管理等课程,主要从事制茶与茶叶检验、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研究。2000年退休。现为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安徽天方茶苑股份有限公司等茶叶公司高级顾问。主编大学教材《茶业经营管理》,合作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茶学知识读本》,是《中国名茶志》的总体策划者、副主编,主编《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名优茶开发》、《名泉名水泡好茶》,著《无梦茶山行》、《茶旅春秋》、《书香·茶香》等。

  茶叶深加工关键在市场

  记者:近些年茶叶深加工的研究项目日益深入,一些茶叶界专家对此寄以厚望。目前研究的成果似乎越来越广泛,这其中包括保健茶、茶多酚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等等。您认为茶叶深加工將给茶产业带来怎样的前景?

  詹教授:我几年前就说过,茶饮料不属茶产业,深加工开发的新产品有些也不属茶产业。属不属茶产业,这并不重要。关健是深加工,作为一种制造业,应该能创造财富。你提出的问题我也说不准。茶叶深加工的前景,离得太远看不清楚。如果深加工能像某些专家说的,附加值很高,产值能增加几倍,当然是大好事。不过以我了解的情况看,问题不像有人说的那样简单。一是产品的功能(功效),二是性价比,三是消费者认同。现在我国专利和科研成果转化率还较低,至于不成熟的就更不用提了。当然,作为科学研究,茶叶深加工无可非议。我的想法是茶叶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不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传统的茶产业,还有未开垦的处女地,不能盲目迷信茶叶深加工。在我看来,茶叶深加工是市场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有机茶是否只是个“有机”卖点?

  记者: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同时我了解到,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些人认为,国内有机茶市场只是多了一个“有机”卖点,可消费者有认同,也有不认同的。您持怎样的观点呢?

  詹教授:有机食品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4年,中国第一家认证机构南京国环认证中心(OFDC)成立,其后又有多个国际认证机构进入中国成立办事机构,并有多家国内认证机构成立。关于有机食品的知识,你可从网上搜索,我说三点个人看法:第一,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素质,还不适宜大力推广有机食品。某些认证单位的积极推广只是为了寻租;第二,某些达到有机茶食品安全要求的茶产品,也不是有机茶。有机茶生产、加工、流通,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管制度;第三,无公害茶是目前国家和企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制度。粮食生产不用农药、化肥,国家粮食安全出了问题怎么办?重要的是要按无公害要求,组织生产。作为行业内专家,我建议消费者多喝“早春茶”,山区的“早春茶”,高山的“早春茶”。

  莫以茶园面积和产量论“英雄”

  记者:根据有关资料,在全国7个主要产茶省中,安徽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业产值,分别排次为6、7、7位,位于7个主要产茶省最后一名。据说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安徽茶叶经济都处于三甲之列。安徽这些年的茶叶生产落后了,有些人认为,应急起直追。您认为呢?

  詹教授:从茶叶经济角度看,与兄弟省比,这此年有差距,尤其是与福建、浙江等省差距很明显。说倒数第一,这话说的太悲观。问题不像某些茶叶专家说的那样简单。首先,茶叶生产情况的统计数据是怎样“生产” 出来的,它的误差有多大,谁能说得清?第二,茶叶是商品率很高的农产品,也是质量差价大的农产品。我认为农户人均茶叶纯收入,是目前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其次才是土地生产率。至于一个省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这些总量指标,与农户人均茶叶纯收入指标关联度并不大。第三,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1%,茶业增加值更是微不足道。它与一个省的农业,乃至全省经济关联度也不大。

  我认为不要抽象比总体,莫以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论“英雄” 。要比具体的指标,从中找差距,学先进。我主张以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比,并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未来。茶园面积崇拜、生产量崇拜,是GDP崇拜的“变种”,误国不利民。

  文化是中国茶之魂

  记者:这些年全国各地茶文化节也参加了许多,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茶艺师们的表演很精彩,茶文化论坛也是越来越多,但总是看不到创造茶文化的主人茶农、茶工、茶商、茶客们的身影。您怎么看待茶文化?

  詹教授:我不反对办茶文化节,也不反对茶艺表演。那么是谁创造了茶文化?文化是“人化” 。我们说自然景观是鬼斧神工,人文景观呢?应该是历史长河中,茶农茶工茶商茶客茶人的创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积淀。文化是中国茶之魂,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已是一种文化价值观。一方人喝一方茶,认同一方的生活方式(习俗),所以我戏说茶叶经济是“诸侯经济”。中国人与外国人饮茶习俗不同,中国地大,各地域饮茶习俗也是千差万别。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