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有一张餐饮业的名片,名叫“华天”。这张名片的价值无可计量,因为它是由诸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共同凝结的一张名片。鸿宾楼、砂锅居、烤肉季、烤肉宛、峨嵋酒家、同春园……一张张金字牌匾的光辉聚焦在这张名片之上,熠熠生辉、格外明亮。
一座城市是历史、古迹、文化的集合体,老字号往往是城市历史古迹文化的缩影和代表,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而由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诸多老字号也因其“老迈”而无法活力永驻。他们逐渐拖着越来越沉重的步伐举步维艰,只能回忆昔日的辉煌,沉痛地向青春挥别。但是,也有一批老牌匾,历经风雨洗礼更加光芒四射,老字号不“老”的传奇,在北京华天集团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
不老的品牌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其前身始于1956年公私合营。虽然企业已由原来的西城区饮食公司改为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但转轨变型后依然是风光不再。据朱玉岭介绍,当时外部正在风风火火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京城餐饮业酒楼林立,原有的国营餐饮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民营餐馆和个体餐馆如雨后春笋,外地名店和国外的餐馆也大举进入京城,高档酒楼各个富丽堂皇、时尚新潮,引领了京城餐饮的潮流。再回头看看“华天”属下的老字号饭庄和上百家餐饮网点,大部分门脸陈旧,店堂老化,桌椅残破,光线黯淡,菜品过时,服务员生硬——如此“老态龙钟”,如何能跻身于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繁花似锦”之中?朱玉岭说:“另外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地处繁华商业区的老字号,在城市改造中还面临着拆迁。分散在胡同里的原有的小饭馆小吃店,不得不转租或承包给职工个人,多数门脸改为他用,企业经营非常艰难。”
2005年商务部有一份对老字号经营情况的统计:“我国餐饮‘老字号’面临生存危机,九成难以为继。”在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中,20%长期亏损,有的直接被淘汰;70%勉强维持。是让老树自生自灭,还是让其重新发芽开花,在朱玉岭心中,有一个抹不去的情结,那就是——老字号的牌匾无价:“一个老字号历经几十年风雨,有的经过了上百年的洗礼,决不能让这些老字号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没了。”于是有了被后来的华天人津津乐道的4个起来:店堂亮起来,就餐环境好起来,服务状态热起来,职工收入高起来。朱玉岭说:“我们必须让老字号的硬件焕然一新,老北京有句话叫早卖幌子晚卖灯,灯亮就会让人眼亮,眼亮心里就亮。”接下来是门店管理人员上岗一律穿西装系领带,服务人员从礼貌待客到行为用语一律规范化,职工的月工资一律有最低保障……这一系列的“起来”终于让老字号重新站了起来。随后的人员优化、分流、引进等吐故纳新的举措,更加使老字号从原来的老气横秋变得朝气蓬勃。除此之外,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经营理念也是不可或缺,从纯手工到机械化,从各自生产到统一配送,从独一家到多种形式的连锁……在一系列现代化的理念与策略落实之后,老字号发展的底气足了。
老字号虽已年迈,但是佳酿越久越陈香,这正是老字号的品牌魅力和价值所在。老字号在人们心里是“品质”的同义词,只有专业的、可靠的、优秀的品质,才会使一个品牌永葆生命力,这也正是老字号的无形财富。“烤肉宛”创办于清康熙25年(1686年),有300多年的历史;“鸿宾楼”创办于清咸丰3年(1853年),是京城首屈一指的清真风味饭庄,有150多年历史,第一块牌匾出自咸丰年间的两榜进士、著名书法家泽久之手,匾上“鸿宾楼”三字用620克黄金涂饰而成,在天津的百余年间,鸿宾楼以“全羊大菜”和海味食珍享誉津门;“又一顺”创办于清末,有150多年的历史,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为该店题写过条幅,老舍夫人胡絜青为该店题过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为该店题的匾;“曲园酒楼”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90年),是北京经营湖南菜最早的老字号,有110多年的历史;“同春园饭庄”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老北京淮扬菜的“八大春”之一,也是“八大春”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春”;“峨嵋酒家”是京城有名的老字号川菜饭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后为其题写匾额;“砂锅居”有260多年的历史,经营地道的北京风味砂锅菜,尤以“全猪席”闻名……一张张金字招牌,承载着历史的底蕴,散发着文化的幽香,串联着数不清的前尘往事与一件件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不仅仅是一块块牌匾,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沉淀。朱玉岭说:“保住牌匾更要保住文化。”如今“华天”旗下已有20余家老字号品牌、300余家门店,其中有17家为中华老字号品牌。
不老的根基
“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几乎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在“华天”旗下,有诸多靠经营小吃快餐创下惊人利润的老字号与小饭馆,用朱玉岭的话来说:“永远做老百姓的买卖,为老百姓做买卖,这是制胜的法宝。”立足于这种不老的根基,使得“华天”旗下的老字号站得更稳、走得更健。如今,护国寺小吃有25家连锁店,年收入上亿元;庆丰包子铺有166家连锁店,年收入达5亿余元。
据史料记载,护国寺始建于元代,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明宣德4年(1429)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8年(1472)赐名大隆善寺护国寺。每月庙会汇集了京城有名的绝活小吃摊商,颇受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欢迎。护国寺庙会从起到闭有300多年历史,几百年间盛况不衰。1956年政府组织十多位有名的摊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这样的老字号小吃店也面临着老字号所遭遇的共同的问题,经改造,现在的护国寺小吃店品种已有110多种,是大运会期间的小吃承包店,更是每年全国“两会”的指定食品。从2007年开始,护国寺小吃开始礼品化,精美的礼盒分高中低三档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生意越来越红火。小吃做出了大文章,不但年收入上亿元,还走出了国门,影响到世界。
庆丰包子铺开业于1948年,开业之初是一家经营一般炒菜的小店,时名“万兴居”。旧时京城餐饮业,按经营规模和经营主项分,有头脸儿的大商号以堂、庄、居、楼等区别,“万兴居”虽不及赫赫有名的“八大居”,但因包子有名也挤入“居”字号馆子之列,也是少有。1976年,“庆丰包子铺”成了其字号。别小瞧了小小的包子铺,“庆丰”这块招牌就不是一般可比的。除了让店面环境焕然一新,朱玉岭还大力发展了连锁网点,“庆丰”如同旋风般,似乎在昼夜间种在了京城各个角落,总之只要想吃庆丰包子就能在不远处找到它,只要一不留神似乎就能在不远处看到它。环境清雅、做工精细、材料上乘、卫生美味,庆丰的包子也做成了大买卖,成为京城餐饮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此之外,新川面馆、合义斋汉民小吃、惠丰饺子楼等便民快餐也在上演着一幕幕的餐饮经营传奇。
不老的精神
老字号凝聚了数十年、上百年的心血,也凝聚了华天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改革的推进中,虽然有不解的碰撞、有困惑的质疑,但是更加有华天人的敬业、牺牲、专注、忘我,从领军人到普通员工,顶着“老字号”牌匾的沉重与压力,同时也顶着“老字号”牌匾的光辉与骄傲,为了这份使命和责任,他们没有怨言,这正是老字号不老的精神。“虽然沟通时候有点难度,但是这些员工真是工作卖命啊,他们把自己和企业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结在一起,那份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真是难能可贵。”朱玉岭感慨道。
不老的品质、不老的根基、不老的精神,在北京繁荣喧哗的街市,“华天”继续默默地演绎着老字号新时代中一个又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