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8年河北省衡水市供销合作社在全系统倡导爱社如家的“家文化”建设以来,全系统营造了和谐、创新、奋进的浓厚氛围。经过近5年来不断丰富“家文化”内涵、扩展外延的建设,系统的文化建设逐渐深入人心,起到了聚人心、树形象、促发展的良好成效,增强了供销合作社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打造了一支讲奉献、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有力提高了全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什么营造了河北省衡水市供销合作社和谐融洽的创业氛围,打造了开拓进取的创新团队?是什么让广大干部职工形成“爱社如家”的共同价值理念?答案是“家文化”。如今,衡水市供销合作社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突出“家文化”建设,已经让企业焕发出了巨大活力。
“供销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动力是什么?是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是供销合作社的‘家文化’。”市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宋志会说,不难看出“家文化”对该社的重要性。
“家文化”是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2008年,衡水市社处于困难时期,为了凝聚发展力,该社提出了“家文化”建设。这一企业文化的提出,让这样一个老企业重新焕发青春。
“所谓‘家文化’建设,是通过建设家园环境、培养家园意识等方面的工作,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将爱‘家’的意识转化为建‘家’的热情,突出反映和谐、奉献、团结的精神内涵。对内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和发展能力,对外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实现了个人、单位、社会的共赢。”市社党委副书记王凤奎说,“市供销合作社的‘家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精神上,增加单位的凝聚力,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使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在物质上,企业以股份为血缘将员工连接起来,让员工与企业真正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2009年,该社遇到了拆迁改造、企业改制两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有史以来最艰巨的两项工作。在这两项工作中,员工队伍经受住了考验,“家文化”成为单位发展的催化剂。
在衡水市政府确定的以拆促建、区域性综合开发重点项目中,涉及市社所属单位13家企业中11家的办公、经营设施、已按房改政策出售的住宅等,共需拆除6.3万平方米,成为市直部门拆迁面积最大、任务最重的单位。同时,在同年确定改制的6家市社直属企业,则是改制难度最大的企业,涉及员工近400人。面对这同时进行的两项工作,该社成立专项工作组,主动做好与职工、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工作中,不论是社领导还是工作人员都注意换位思考,尽最大努力保全资产、保护员工权益。经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所有涉及供销合作社的项目,均快速顺利完成拆迁,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被拆除的6.3万平方米置换成了共计7万平方米的临街商业设施,一些已闲置的不良资产转换为优良资产。同时,企业改制工作圆满完成,甩掉了历史包袱1500万元,并且得到市政府1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随着改制工作的完成,供销合作社下属企业中长期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等阻碍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经过改扩建,盈海棉业公司建立的寰球棉花交易市场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产业链最长、储存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棉花交易中心。2012年盈海棉业有限公司和河北金桥农资公司双双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
“家文化”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不可否认,在刚开始‘家文化’建设工作的时候,一些职工认为这个工作太虚,有抵触情绪。但是经过几年的亲身经历,他们转变了看法,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员和整个供销合作社这个‘家’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王凤奎说,“下一步我们要把‘家文化’建设深化升华,创新单位和企业的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市社直属单位系统“家文化”的深入开展,提高市社管理效率、促进市社发展,从去年9月7日开始,市社举办了“家文化”大讲堂活动。从“家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突破发展瓶颈的措施等一系列问题。
着眼于单位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唤起员工的参与意识,该社提出了“家文化”的四进:“家文化”进班子、进科室、进班组、进家庭。“‘四进’的目的,在于以此提炼出衡水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家文化’的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然后通过这些意识形态的理论,促进单位的发展,提升职工的干劲,创新符合系统发展的管理模式,从而达到‘软硬件’共同作用促发展的效果。”王凤奎说。
(衡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