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方的春天仿佛格外早,乍暖还寒的3月里,浙江杭州、江苏苏州、湖北宜昌、江西婺源等地的春茶陆就已续上市。一担担新茶、一片片鲜叶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茶人尤其是茶农的殷切期盼——卖个好价、求个富足。但今年春茶的走势出乎意料——仿佛一下子卖不动了,茶价也萎靡不振,尤其是被视作明前春茶风向标的西湖龙井,其核心产地龙井村、梅家坞一带产的一级西湖龙井,3月11日的收购价还在3500元,到3月20日就跌到了1200元,跌幅之大为历年少有!其他产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去年2800—3000元/斤的头茬特级永嘉乌牛早,今年一上市才卖1500元/斤,降幅将近一半;洞庭碧螺春则从每斤3300元跌到2000多元。而在江西遂川的部分茶山,甚至出现茶芽发满枝头而无人采摘的现象,这让人吃惊且更疑惑:春茶市场,到底怎么了?
一言难尽的春茶价格
3月16日上午,记者拨通了杭州龙井村一位老茶农的电话,他告诉记者:“今年龙井春茶3月12日就开采了,第一拨采的是龙井43号,而今年春茶开采的时间是近20年来最早的,算老天爷赏饭吃,最好的狮峰龙井收购价在每斤3000到3500元左右。”可惜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提早上市的明前龙井产量增加,销量却比往年下降不少,在龙井村这样的一级保护区内,往年是茶商追着茶农“抢”茶,现在却要茶农自己想办法联系茶商。而往年挤满了采购车辆的山路上,如今是车马稀少。而所有业内人都知道,西湖龙井茶是一天一个价,有时甚至是半天一个价,茶叶卖不出去,等于这一年的收成泡了汤。
在西湖龙井茶二级保护区龙坞,一位姓万的茶农告诉记者:“今年明前西湖龙井的价格一上市就比去年低了1/3,收购的人少,大家又怕卖不掉,所以心急,能卖掉换回现金就卖了。你看200一斤的青叶,4斤做一斤干茶,成本就要800块,而收购价也才这个水平。现在大家都说,采茶叶、炒茶叶,这些都还不算累,卖茶叶才是真劳心!”所幸的是,正因为龙坞处于二级保护区,所以区域内的西湖龙井价格并未经过爆炒,反而在其大范围上市之际,价格渐趋稳定和回升。“我们是松了一口气,可是其他茶区又怎么样呢?”他担心地说。
在名茶狗牯脑的原产地江西遂川,当地一家茶企的负责人用手机拍下了空无一人的茶山上发满茶芽的景象,引发业界热议,同时也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中国春茶市场的运行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可是怎么改?往何处改?又是什么困住了我们改革的脚步?
一种不该固化的思维
就今年春茶的销售和价格现状,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今年高端礼品茶尤其是公务采购这一块市场的紧缩,使春茶尤其是传统被视作金贵的明前茶市场大受冲击。“一般消费明前茶的都是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做生意的人买它打点人情——面子上好看,价格拿得出手,而中国人衡量人情,总是要看价格的。”一位茶叶市场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确实如此。多年以来,春茶尤其是明前名优绿茶市场渐渐走向奢侈化之路——茶叶价格不断攀升、茶礼包装竞相豪华,甚至连采茶时间都不断提前。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茶业发展的一条畸形道路——以贵为优、以早为上,以各种人情消费支撑这个本不该脱离大众的市场。动辄几千元一盒的高档茶叶,老百姓没有能力消费,却是许多茶企主推力攻的市场,为此更投入大量宣传费用、打造各种“概念”来强调这种定位。所以近些年来,有关明前绿茶的价格纪录一再被刷新,一度到了一叶如“金”的地步。
一路高歌的春茶价格成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非品牌早茶假冒品牌早茶出售的不良现象,茶市乱象丛生,更使得处于茶叶生产源头的茶农痛苦不堪。一位龙井村人无奈的心声很有代表性:“眼看市场上假西湖龙井不断,我们原产区真龙井却卖不出去,去年前年就已经发生过这种情况。茶农茶在手里、急在心里,生产积极性和信心都受到了打击。还有人以为西湖龙井就是高价茶、就是奢侈品,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大部分西湖龙井的价格都是随行就市的,有条件的人喝点明前茶,如果经济实力一般的消费者,喝几百元一斤的雨前茶也是不错选择。只是近年来市场炒作之风盛行,扭曲了它的价值,使它脱离了作为生活饮品的本性。这让我们感到痛心!”
杭州顶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飞表示:“影响春茶价格最大的因素是供需情况和市场环境,今年由于整个政策导向的变化,使得原来的供需结构被改变,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调整,这是一种必然,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洗牌。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市场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影响茶农的生产热情和正常收益。我们作为龙头企业在想各种办法,保证茶农收益不下降,更希望市场保持理性,让茶业喘口气。”
变革之下,中国茶业何处去
2013年中国南方是一个暖春,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在中国南方的许多茶区,茶园都得到了丰收,但是丰收之后,却面临着茶叶无人采、采了卖不出的局面,所以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弃采。“我们茶农就会种茶,不会卖茶,一家一户去打销路本来就难,再加上今年的形势,更加吃不消。”江西崇义县的一位茶农说。
事实上,虽然今年春茶“高端”市场全面压缩,许多茶企和茶商也开始重视中低端大众市场的培育,但毕竟茶叶采购出现了大幅缩减,挫伤了原来指望这一季收入的茶农的信心。“一年年采茶工钱都在涨,茶叶却没人买,如果茶钱还不够工钱,那么谁来做茶?”一位茶农发问。江西吉贡茶业市场负责人戴慕君也告诉记者:“在我们遂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山,但是因为传统的土地政策,使得茶叶生产一直以农户的松散经营为主,品牌建设不足,茶叶影响力不足,价格就上不去,这样村里的年轻人就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留守,而这时节若不上山采茶,春芽两天就变老叶!所以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更重视这个问题,建立规模化的销售渠道,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升级;同时在源头帮助茶农销售,稳固生产一线的信心。”
和西湖龙井齐名的洞庭碧螺春,今年同样遇冷,苏州西山碧螺春茶厂厂长周永明介绍说:“今年我们高端礼品茶的市场份额下降了约四成,作为企业我们也只能想办法压缩成本,比如减少雇佣临时工。对以前的一些老客户,不管要货多少,都尽量联系沟通。由于价格回归理性,我们在茶叶包装上也想了办法——尽量就简不就繁,启用简朴的老版礼盒,单个成本在30元左右,而以前的高端礼盒,光包装成本就要100元出头。”
带着对今年春茶销售中各种新问题的困惑,记者专访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王庆坚定地说:“目前高档礼品茶价格有所下降,其实也有把市场虚高成分去掉的因素在内;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同样在此期间,国内各地中档大众茶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这意味着中国茶产业需要调整结构、升级观念、拓宽渠道,突破旧有模式,要通过优胜劣汰加快品牌化进程,要加速引入新技术、新机械、新理念,打造集约化、现代化、全面化并且有活力的中国茶产业,我们期望这千万担的春芽,能更加焕发新颜!”
(本报其他记者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