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的“翰海春拍名优茶研讨会”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这是为即将于6月在京举行的翰海“2013名优茶专场拍卖”的一次市场预热,更是对当前中国茶业营销模式、未来方向的一次理性追寻。由此看出,此次拍卖无疑会对中国茶业营销模式变革、未来发展导向产生积极的意义。
建设新时期的茶叶“新拍卖”
“中央八项规定”使社会生活中的奢靡之风疾扫殆尽,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发展。几年前开始出现的天价茶叶,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炒作盛行,市场畸形,群众反感,这其中就有“拍卖”这两个字的推波助澜。那么,在大众对“拍卖”这种形式几乎产生信任危机的时候,北京翰海和《茶周刊》为何要举办“2013名优茶专场拍卖”呢?
翰海公司副总经理任志祥说,这次翰海大型春拍推出名优茶专场,不同于以往的投资收藏,是希望给买家、卖家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平台,是我国茶叶营销模式的一次创新和探索。据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介绍,目前已甄选出中国十大名茶,以及近年来新创制的一些名优茶,参拍茶叶的地域涵盖了长江以南的茶叶区域和长江以北的日照地区,还有冻顶乌龙、东方美人所在的台湾地区。可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因此,这次拍卖与以往那些茶叶拍卖有着本质的不同。出发点不同,是一种理性回归与建设,操作者也不同。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总经理蒋同说,以往那些拍卖大多是“野路子”,“拉大旗”忽悠市场。而这次是顶级公司与专业媒体的强强联合。正因如此,众多名优茶非常看重这样正路、正规、理性的拍卖活动。贵州国品黔茶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白琳带来了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都匀毛尖,并认真参与研讨会;北京安徽茶业商会将安徽具有盛名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茶叶拿来拍卖,表示对市场认可很有信心。
从“模式”探索到“机制”建立
“名优茶专场拍卖”从一开始就亮出了理性务实的目标,要为翰海买家服务,为茶叶拍卖交易模式做尝试探索。无独有偶,在不久前,由国务院批准、浙江省供销社组建的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举行了第一次拍卖活动。一南一北,不同的组织和场地,相同的产业目标和理念,共同勾画出未来茶业交易模式的蓝图远景。
中国土畜产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在研讨会上说,目前国际上70%以上茶叶贸易通过拍卖成交。而我国作为茶业大国,内外贸易的交易形式仍很原始、落后,这已经成为制约茶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当前,中国茶业真正开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交易机制,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从研讨会上获悉,翰海公司此次拍卖如果成功,今后将逐步扩大对其他农产品种类的拍卖。而新成立的“中茶拍”拍卖交易要形成出口茶叶交易拍卖、名优茶现场拍卖和大众茶现场拍卖“三大功能”,打造全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主渠道和对国际茶叶市场交易、定价具有重要影响的交易中心。
从“模式”探索创新到常态“机制”的建立,我们看到了路径,感到了信心,欣欣然期待着。
“名优”的也是“大众”的
拍卖会拍卖的是茶品,也是品质和价值。因此,质量成为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表示,此次检验主要依据新实施的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标准规定的重点项目进行检测。从目前参拍的样品检验结果来看,检验项目全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样品质量值得信任。这是为6月举行的拍卖会加盖了“通行”印戳。
应该说,既是名优茶,质量检验的高标准和品质的高水准是应有之义、本分之事。但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名优茶质量上去了,是不是离大众消费也越来越远了。农业部种植业司原副司长黄继仁提到的“名优茶大众化”问题引起大家关注也就不奇怪了。研讨会凝聚了这方面的共识,大家认为茶为国饮,茶叶本身是大众消费品,茶叶奢侈品化,给茶叶的价值和属性掺杂了过多人为的因素,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茶企一味追求炒高价,对自身长远发展反会形成阻碍。未来,中国茶业产能还在不断扩大,作为大众日常消费品,茶叶的消费量的提升还要依靠内需市场广大的消费者。名优茶也要大众化,这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