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白茶是福鼎白琳茶厂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8年问世的一种特殊的白茶。现在,福鼎还有一些茶企生产新工艺白茶以满足一些客户需求,有的茶企甚至用上好的原材料来制作新工艺白茶迎合高端客户的需要。
《中国茶经》这样描述:“新工艺白茶……初制工艺,在萎凋后经轻度揉捻。外形叶张略有皱褶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新工艺白茶的原材料与寿眉相同,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但其工艺上有了改进,以致白茶汤色、滋味产生变化。从总体生产工艺上看,它还属于白茶范畴。
新工艺白茶的发明人、时任福鼎白琳茶厂副厂长的王亦森先生回忆:1962年,在白茶研制过程中,他发现低档茶青在制造白茶时,产生低档茶片过多,影响白茶制成率和成本。回想老茶师告诉他以前茶师制造白毛猴茶时,就有用白牡丹干叶回湿后装入袋里,再用脚踩,把茶揉成卷曲形的做法。他把低档粗老茶片收集覆水回湿,然后用揉茶机把它揉成卷曲条形和皱褶叶片,烘焙成茶后,经审评,茶味尚可。从此尝试用粗老青叶轻揉制成白茶,作为白茶的拼配原料。经多次反复试验研制,粗老青叶经轻揉制后的白茶,香味、质量有明显提高。他特意送到福建省外贸公司白茶审评室给茶叶专家鉴定,专家的意见是作为茶叶,香气滋味尚可,作为白茶,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冒充使用。
事有凑巧,1968年夏天,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茶审评员刘典秋从香港回来专门找到王亦森。刘典秋说,福建省白茶在港澳市场受台湾白茶冲击,不好销售,请求王亦森制造一批质高、价低的低档白茶。王亦森等人试制成茶7箱210市斤标号为“仿台白茶”,运抵省外贸转香港布样。8月下旬,就有消息,省外贸下达指标抢制“仿台白茶”300担,并要把“仿台”标号要改为“仿白”标号,赶在国庆前抢制完成任务。王亦森等人日夜抢制“仿白白茶”300担,一经上市,很快被港澳茶楼列为首选茶类,击退了台湾白茶。
1969年,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改换“仿白”的标号,以“轻揉捻白茶”的商品命名,在全省茶叶会议中予以公告,产品列入外贸出口茶类,任务是年产1000担。从此,白琳茶厂成为省外贸茶叶公司独家产制“轻揉捻白茶”的加工厂。由于港澳销区对轻揉捻的名称不理解,给供销人员解答增添麻烦,为此改名为新工艺白茶,也称新白茶。
1970年之后8年间,新工艺白茶产品质量还不十分稳定。1980年,经王亦森等人重新研究,探讨技术工艺流程,调配原料使用价值,重新创制验收标准样,调整了调拨价格,解决了样、价问题。特别是在香气、滋味方面超过了1968年试制的标准。从此,新工艺白茶由专销茶楼、酒店的低档茶,转向港澳市场的商品茶。1982年,白琳茶厂除了每年保证供应福建省外贸2000担,以满足港澳市场的需要,还额外生产的产品供应广东外贸茶叶公司拓展在新马泰地区市场,从最先二三百担,到1985年,每年供应2000担。至此白琳茶厂每年按计划生产新工艺白茶4000担。
新工艺白茶的发明创造为福鼎白茶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