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6846万亩 同比降6.4%
2013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创十年新低
“市场价格、惠农政策、生产效益”主导农民种植意向

  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显示,今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降,创十年新低。

  中国棉花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棉花形势月报称,棉农植棉意向较上年下降6.4%,预计全国植棉面积6846万亩,十年来首次跌破7000万亩。黄河流域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河南,已由产棉大省变为产棉小省。

  中国植棉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棉农收益下降。尽管国家连续两年出台收储政策,保证了农民棉花种植收益,但是由于粮食最低价在提高,棉花整体比价在下降,因此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植棉意向下降特别明显。

  “市场价格、惠农政策、生产效益”主导农民种植意向。近年来,棉花播种面积的连年下降反映出,过去小农经济的棉花种植方式遇到挑战,而棉花种植较难规模生产,使得农民种棉积极性大打折扣。

  河 南  优势不再 产棉大省变小省

  河南省是我国纺织行业有名的集聚地,也曾是棉花种植大省。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村是中国有名的棉花村,1958年毛主席曾先后3次下乡考察棉花种植,第一个去的就是这个村。当年毛主席身穿白衬衫,头戴草帽,俯身察看棉桃的形象被做成雕像,矗立在他当初站立的地方,但现在雕像周围却种满了小麦、玉米,零星散种的棉花成了陪衬。

  1978年种植棉花918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2010年701万亩,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仍在减少,据河南省棉花协会对商丘、南阳、濮阳等主产棉区进行的新棉种植意向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为8%左右。

  据南阳市价格成本调查队联合邓州、新野、南召3县,对49个专项调查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民种植意向呈现“一增一减”的态势,即粮食种植面积有不同增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有所减少。综合来看,“市场价格、惠农政策、生产效益”主导农民种植导向。

  棉花收益偏低,是导致种植棉花萎缩的重要原因。棉花生产需要植苗、间苗、浇水、施肥、打杈、打药、打顶、摘花、掰花、晒花等工序,全靠人力劳作,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一位棉农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亩棉花需要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投入500多元,总收入扣除成本纯收益1000元左右。7个月劳作,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赚的多。粮棉比价不合理,种粮收入增加,种棉收入下降,农民不愿种棉花。

  棉花种植需要的劳动力较多,但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大批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劳动力非常缺少。目前,河南在家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者,难以满足棉花高产栽培和田间管理的需要,种植减少势在必然。且棉花市场运行不规范,县一级棉麻公司基本不收棉花,靠小商贩收购,压级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挫伤了棉农积极性。

  浙 江  效益偏低 纺织大省弃棉种粮

  近两年来,因受棉花收购价持续下滑、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棉收益大跌,种棉积极性受挫,浙江棉花播种面积大幅下滑。据浙江省农业厅最新调查显示,今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将继续下降,且已成定局。

  相对于经济作物,种粮效益偏低,出乎意料的是,种棉的效益比种粮还要低,只有种粮效益的1/4。这成了影响棉农种棉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籽棉收购价过低。据了解,浙江省常年种棉面积在25至30万亩之间,但皮棉加工水平低,没有形成完善的收购市场。棉农生产的籽棉大多由当地小棉花加工厂收购。据统计,浙江省内籽棉的收购价已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籽棉平均收购价约3.8元/斤,较上年降10%以上,比2010年(6元/斤以上)降30%以上。

  此外,在政府补贴方面,棉花也难以与粮食同日而语。尽管最近国家出台了今年的储备皮棉的新政策,但价格仍在2.04万元/吨,折合成籽棉,每斤大约在4.3至4.4元。这个价格虽比2011年增加了600元,但与2011年每吨高达24000元市场收购价相比,差距很大。而目前水稻不仅有农资综合补贴54元/亩、良种补贴15元/亩、大户直补30元/亩等直补,还能享受水稻生产保险、最低保护价、订单粮奖励(高达240元/亩)、机收机插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等政策,而且生产风险小、产量稳定,近年来其种植效益明显高于棉花。

  相比其他作物,棉花种植成本过高,存在管理技术要求高、操作环节多、采收季节较长等问题。据调查,今年棉花常规品种和杂交棉品种的种子价格均价分别达25元/公斤和194.9元/公斤,分别较去年上涨72.4%和18.1%,而人工成本更是持续上涨,目前棉花采摘用工每亩高达1800元左右,占总成本的60%左右。

  (本报综合整理


编 后  

  从表面看,导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连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棉农收益低。而棉农收益低的原因是,棉农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没有相应的完善保障体系。棉农不仅要承担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受到自然灾害和天气的影响。在棉花生长的重要阶段,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棉花就会大幅减产,而且品质也会下降,棉农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到下年度的种植面积。当前,我国棉花生产除了良种补贴外,并没有其他补贴。而棉花生产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员——农业保险却一直缺席,我国棉花生产大部分都没有农业保险。因为天气对棉花生产的损害大,国家对棉农生产并没有政策支撑,所以也没有保险公司乐意担保。在销售环节,由于棉农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市场信息不及时、不对称,更是有心无力。不但对收购价格没有话语权,而且没有有效的措施规避市场风险。其实不仅仅是棉花,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都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所以农产品价格才难走出一年涨一年跌的“怪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