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 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7项重点工作,涉及行政体制、财税体制、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其中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该意见部署了一系列相关改革。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时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靠改革。
这位负责人介绍,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实施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
意见明确,要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转移人口情况,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
“建立居住证制度,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措施。”这位负责人强调。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先后出台文件,探索实施了居住证制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居住证管理办法。
意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改革,调研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地方债务风险控制措施,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健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政策和相关机制。
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这位负责人指出,今年的任务主要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研究提出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这位负责人强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在巩固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还权赋能,推动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刘铮)
专家观点
规划重点应在于制度配套改革
5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人民大学中国公共经济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陶然在以“户籍、土地、财政联动改革推动城镇化”为主题与人民网网友交流时指出,城镇化发展规划,对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走向何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这个规划最关键的内容不在于界定未来中国应该发展哪些城市群,或者是大、中、小城市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在于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为已经在城市里打工的流动人口,以及他们在农村的家庭成员,还有未来将进入城市的新增青年农民工在城市永久定居,并市民化创造条件。他认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该把土地、户籍、财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统筹起来通盘考虑,并通过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来从整体上推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近日在《上海证券报》撰文指出,当下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是在确立新型城镇化宗旨及核心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城镇化发展的观念与经济政策。政府要做的,不是以计划思维的方式先制定城镇化的规划方案,而是先确立一系列关于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法律与制度,并着手对现有的许多不合理的法律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为以市场方式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扫清障碍。完成了这一步,建设农民市民化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才有了制度条件。
(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