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满载货品的配送车辆奔跑在乡镇村屯,各配送中心随时通过电脑接收各网点的“订单”,农资店里庄稼医生不断接听来自农民的电话,为他们解答生产中的难题……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供销合作社系统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场景。这既是供销合作社开展“新网工程”服务“三农”的一个剪影,也是构筑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集中体现。
搜索记忆,人们或许还会记得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风光,也见证了其由高峰跌入低谷的无奈。放弃?坚持?汤原县社选择了后者。
2006年,新风吹来。“新网工程”成为汤原县社重组网络、服务“三农”的活水之源。
通过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梳理难题,汤原县社最终确定了“发挥县直公司和中心社两个优势,加快东中西部区域性连锁配送网络建设,推进县乡村三级网点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的发展思路。并以村屯为重点,采取自建、联建、加盟等方式建设网络终端,打通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第一道脉络。
他们升级有一定基础的村屯网点,竖起样板。再请来供销合作社网点空白村和有意愿加盟的业户观摩学习。在示范典型面前,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加盟者纷纷抛来“绣球”。一个村只设一个点的网络布局,导致有些村屯还出现了竞争加盟的局面。3年的时间,汤原县社仅投入60多万元,就吸引加盟业户2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建设成村级连锁店186家,覆盖了全县90%以上的村屯。
在位于汤原县哈肇路的农资大市场,记者看到经营各种农资的牌匾整齐排列,42家农资店辐射汤原县东、中、西部地区。其“前店后库”的科学设计和即来即走的周转能力展示出不亚于城里农资市场的实力。记者走进一家化肥经销店,销售员马艳丽正在整理货品。她对记者说,“我们这里为60多个网点配货,出货量比较大。就拿这个品种的复合肥来说,最多一天卖出上千吨。”
在“新网工程”建设中,各基层社各显神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从旧模式、旧思想中走出来,以一种新面貌向人们展示新实力。
在供销合作社跌入低谷时老百姓口中流传这样一句话,“鞋破、帽破、哪儿破哪儿是供销社”。如今,再说这句话就显得不入时了。在香兰镇供销合作社,笔者已经找不到职工口中原来的破摊子、黑屋子,取而代之的是英姿挺拔的办公小楼、宽敞明亮的仓储中心和货品齐全的销售大厅。
销售大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鞋服、文具、家居用品、电动车、家具……各功能区划分清晰,商品摆放整齐有序,从服务到售后大商场的“范儿”十足。在家电卖区,冰柜、冰箱、平板电视、空调,城里商场有的这里都找得到。问起销售情况,卖区经理告诉笔者,“现在进入冰箱销售旺季,每天卖个5、6台不成问题。我们还提供送货上门,50多公里的农场客户我们都送过。”
香兰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尹长贵告诉笔者:“我们这个地点是中心位置,旺季的时候明显就感觉香兰的街道变窄了。因为每天进出仓储中心的车辆有二、三百台,销售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走出销售大厅,马路对面就是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再走50米就是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农民到这里转上一圈都能满载而归,正是这样的“磁力”每天这里都非常热闹。在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孙经理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放下电话她开始派任务:“永发村要一袋化肥,现在就骑摩托送吧,别耽误人家事。”据孙经理介绍,农忙时全体人员都是24小时开机,农民有啥事就打电话咨询,缺啥少啥中心直接送货上门,这点让中心积累了很多固定客户。
目前,汤原县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已建成农资连锁配送中心3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处、农副产品采购配送中心2处,发展连锁网点186个,仓储、经营面积3万多平方米,配送车辆7台,年连锁销售额1.37亿元。现代流通网络模式成功流入农村,供销合作社建设“新网络”、服务“新农村”的主力军作用日趋凸显。
如何把“网”织进农民心里?汤原县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然而他们并没有一味追求覆盖率,同时还强调运行质量。一套“统分结合”的资产运营和管理制度,一系列对连锁网点服务规范,一揽子对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及网络终端进行动态经营业绩考核和诚信监管制度,确保了“新网工程”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把准信息化改造传统经营网络脉搏,对适合网上销售的特色农产品及工艺品和具备承接“网上供销合作社”业务的实体连锁店进行筛选入网,引领销售进入新时代。
如今,供销合作社化肥供应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市场份额达到70%,商品安全使用率100%。农产品经营由村级连锁店直接向农民组织收购,让利于农民。日用消费品按需在合理半径内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