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随着神舟十号的顺利升空,福建名茶大红袍与正山小种搭载“神十”进行航天育种的消息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去年有普洱茶种随“神九”升空,今年有武夷名茶跻身“航天”队列,相信今后随着神舟飞船系列的发射,还会有更多的茶树种子参与其中。可以说,中国茶叶育种的“太空时代”已经到来。
那么,我们该怎样迎接茶业的这个“太空时代”?是不是很快我们就能喝上“太空茶”?“太空茶”给行业最终会带来什么呢?
“太空育种”是科学
需要理智去品尝
乘“神十”升空的“大红袍”与“正山小种”是武夷山茶叶的优势品种,名茶加航天科技,自然激起人们许多向往和憧憬。6月13日的《海西晨报》有报道标题就打出——市民有望喝“太空茶”。“神十”的3位航天员在太空吃上了从地面带上太空的粽子;但我们能不能喝上“太空茶”还是需要等待的一个或然结果。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就此事对媒体说,此次武夷茶种通过航天育种,品质有望得到提升,品种也有望得到改良。两个“有望”准确传达出了“太空育种”的不易。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我国是从1987年搭载蔬菜种等上天开始太空育种探索的。太空育种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太空育种尚处于探索初始阶段。分子生物学博士方舟子曾表示,突变没有方向性是公认的,太空育种改变生物体的功能也是随机的,只有非常偶然的情况会出现个别我们乐于见到的有益突变。据统计,一般种子突变率是在0.05%—0.5%之间,一点变化都没有的种子有很多。在所发生的突变中,也并非全都是抗病能力增强、高产和早熟等有益变异,甚至从总体上来看,减产、抗病能力减弱等不利于生产的劣性突变表现得更多,因为太空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极端环境。另外,据专家介绍,从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必须要种植四代,才可以选育出性能稳定的品种。明白了这些,我们还没有喝上太空普洱也就不难理解了。
“品牌塑造”也是科学
需要理性去建设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中国人的视野就被引向外太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知空间、征服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航天科技领域也必成为商家争夺和利用的“制高点”和“制空权”。
从这一点说,茶行业将茶树改良升级与“太空育种”结缘,是有益有利的好事;同时,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太空”制高点,也是早晚的事。相比于从1987年就开始的探索历程,茶行业是姗姗来迟了;相比于众多参与航天育种的作物品种和成果,茶行业还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22个省(市)参与了航天育种工作,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已经有38个,80多个品种在大面积推广。以前太空育种多集中于水稻、小麦及蔬菜,如今已经延伸至用材林木、园林植物,还有当今被称为能源植物的油料植物,其中部分品种已经大面积推广。
“太空育种”正像它的发展现状一样,其学科水平应该主要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对其研究的定位也应该主要还集中于基础研究的阶段,而基础研究是航天育种科学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普洱,还是“大红袍”、“正山小种”,它们的参与都是对农业高科技的积极支持,它的实际意义和实际成果还必须从更长久的时间来看待、评价。
当然,这些积极的探索和贡献也必然与参与企业的形象、产品品牌联系起来,成为“高高在上”的正能量。但近几年茶行业浮躁之风盛行,这边“神十”尚未回收,那边已经有人在议论“太空茶”的价格高低了,显然有些操之过急。只要明白“太空育种”的概率与不易,从科学常识出发,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理性看待这件事。从这个理性出发,也才能将品牌塑造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上。高科技与市场化运作结合最忌讳的就是非理性,因为这样极容易出现荒谬、荒诞、荒唐的结果,这对企业、行业都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