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创新信贷产品,与券商合作也成为不少村镇银行拓展服务能力、拉动资产负债业务的方式。虽然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其发展之路还面临诸多障碍。
村镇银行组建速度放缓,但同时,已组建的村镇银行正通过经营、组建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876家,当年只新增了150家。而2010年、2011年全国新组建村镇银行的数量分别为201家和377家。
组建放缓并未影响这一新型金融机构的向好发展。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全国村镇银行共有640家实现盈利,占开业机构的80%。利润总额22.7亿元,同比增加6.5亿元,增幅为40%;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1.66%和11.7%。
“村镇银行经过六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数量初具规模、布局较为合理、经营日趋稳健、服务渐具特色的机构群体。” 银监会合作部非现场监管处处长侯宇尧在第六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表示。
除了创新信贷产品,与券商合作也成为不少村镇银行拓展服务能力、拉动资产负债业务的方式。
创新带动业务增长
“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村镇银行应该趟出一条新路。应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勇于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复制其发起行的大业务、大城市、大批发的业务模式。”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会长史纪良说。
经过六年的发展,不少村镇银行已摆脱成立之初完全复制母行业务的模式,走上创新之路。
以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为把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中去,该行开创了“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的运作模式,即由任职多年的乡干部或德高望重的当地人,在其夫妻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与银行签订协议,为银行推荐存、贷款。
据了解,代理人员推荐的贷款业务是否发放,是由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双人实地调查后决定,实行面谈面签,由代理人员提供担保,强化代理人员对贷款的贷后管理,从而降低了代理人员的操作风险和客户的信用风险。
“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这一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为该行传统农村业务提供了73%的贡献度。
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行长李川介绍,通过持续的信贷业务与服务创新,该行的总资产由2007年末的0.15亿元, 增长至2012年末的16.85亿元,增幅高达111倍。
除了创新信贷产品,与券商合作也成为不少村镇银行拓展服务能力、拉动资产负债业务的方式。
近日,西部一家村镇银行与某券商签订银证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银证第三方存管、客户资产理财、资金结算、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此外,在客户经理驻点营销、金融知识培训方面,双方也将进行深度合作。
而温州亦有村镇银行有意与券商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限于实力,村镇银行参与银证合作,只能从第三方存管等最基础的业务做起;而在客户资产理财、资产管理等方面,也只能充当销售渠道。但是,对于村镇银行而言,银证合作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其资产负债业务的拉动上,其次是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在创新业务的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希望借助规模化降低成本,更好地控制风险。
“批量化”实现规模效应
在创新业务的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希望借助规模化降低成本,更好地控制风险。如:上海农商银行、建设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下称“中银富登”)均提出了“批量化”战略。
据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胡平西介绍,截止到目前,该行作为主发起人已经在山东、湖南、云南等地批量设立了35家村镇银行,其中山东省、云南省各10家,湖南省12家。
“我们在山东、云南、湖南各设立一个村镇银行管理分部,代表发起行对该省村镇银行进行管理。”胡平西说,“实践证明,‘批量化’战略有助于产生规模效应,便于发起行进行管理以及防控风险。”
西北地区一家村镇银行行长指出,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人员少,很难达到银行机构对人员培训、经营发展、IT技术的高要求。“一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才3000万元,光一套IT系统就不止这么多了。”
他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村镇银行的价值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但不管是基于运营成本还是经营模式进行考量,村镇银行更应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同样在村镇银行上大迈步的还有中银富登。
中银富登由中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旗下的富登金融控股公司(占中国银行4.1%的股份)合资成立,分别持股90%和10%,主要为县域中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工薪阶层、农户提供完整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中银富登共有32家村镇银行和4家镇级支行。他们计划到2013年年底共设立54家村镇银行和16家支行,成为中国最大的村镇银行网络。到2014年年底,目标是80家村镇银行,初步形成规模经济。
中银富登方面称,希望尽快实现规模化,降低整体运营成本,积累足够的风险组合。同时,将村镇银行网点连成一片,降低管理成本。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批量化”设置村镇银行并不赞同:“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的灵活性。如果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由大银行控股,势必会影响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对今后发展不利。”
虽然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其发展之路还面临诸多障碍。
盼政策助力
虽然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其发展之路还面临诸多障碍。
例如,由于每一家村镇银行都是在县域注册的独立法人,在加入银联和其他金融业基础系统时,都被认为是一家独立的银行,收费标准与拥有上万网点的大银行基本持平。如果同一银行发起设立的几十家村镇银行要全部加入这些基础系统,村镇银行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大行。
“这也间接导致目前村镇银行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经营成本较高的问题。”中银富登方面表示。
东部地区一家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支农支小并不仅仅是村镇银行的任务,也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支持。
“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服务力度。”西部地区一家村镇银行行长认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既符合政策要求的信贷投向,也符合村镇银行定位,对于此类贷款不应限制单笔贷款规模。”
在第六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上述观点也得到了不少村镇银行人士的认同。
“只有实现‘政府帮、监管放、银行干’的‘三位一体’,村镇银行才能更好发展。”哈尔滨银行村镇银行董事局主席张滨认为。
银监会合作部非现场监管处处长侯宇尧表示,银监会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村镇银行争取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县域农村地区,无法有效转移和分散风险;法人机构小,抗御风险能力薄弱,经营成本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同时贷款规模受限、支付结算难、征信不通等问题也有待早日解决。” 侯宇尧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村镇银行进一步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相关链接:
第六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召开
6月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在郑州召开。论坛以“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综合管理”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两方面展开交流。
近六年来,村镇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正在寻找一条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基础,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重点,以“小额、分散、及时”为特色,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可持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