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中国还仅仅是产茶大国,而不是茶业强国。如何振兴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华茶文化、再创世界茶业强国的辉煌,始终是当代中国茶界茶人的志向和梦想。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公司建立后首次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会的举行,为我们加快圆梦图强开启了新的境界。它标志着中国继世界各主要产茶国之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级茶叶拍卖市场,标志着中国争取国际茶业市场更大“定价权”和“话语权”的努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标志着中国振兴茶产业、复兴茶文化、再创世界茶业强国辉煌的实践具备了综合性的支撑平台。
我国茶业拍卖交易条件已成熟
回顾建国60多年,我国茶叶交易方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性经营、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市场化交易,一直到21世纪开始了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交易方式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建立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公司、举行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会的各方面条件不断成熟。
一是茶叶拍卖市场产地化已成为国际茶贸易的大趋势。随着产茶国拍卖市场的相继建立,非产茶国的拍卖交易逐渐失去其优势,世界茶叶大宗交易的重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这也是为什么伦敦茶叶拍卖中心风光不再、新加坡茶叶拍卖市场短短五年就退出、迪拜国际茶叶贸易中心只能定位转口贸易、卡拉奇茶叶拍卖中心建设计划最终流产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二是产业优势较为明显。一方面,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保持绝对优势,2010年产量就占全球绿茶总产量81.46%,出口量占全球绿茶总贸易量79.12%。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茶叶162万吨的年产量、31万吨的出口量、8000多万的直接从业者、7万家的出口企业,为茶叶拍卖规模化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政策制度环境不断改善。1997年1月颁布实施的《拍卖法》,为我国茶叶拍卖交易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大量单独、分散的茶叶种植户和生产企业组成共同利益联合体进入拍卖市场、参与拍卖活动成为可能,直接影响和促进了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此外,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茶产叶发展都还有具体的、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四是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制定与茶叶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40余项,地方标准近百个,虽有交叉重复,但对规范茶叶种植和生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几经修订的《茶叶卫生标准》及在此基础上根据茶叶产品安全性而设有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三个递进层次标准,2008年10月颁布实施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近几年强制实行的QS认证等,有力促进了我国茶产品品质的提升。
拍卖交易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公司的建立和首次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会的举行,只是振兴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华茶文化、再创世界茶业强国辉煌的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以及各方利益群体的艰辛磨合。譬如,如何兼顾好各方利益,统一茶界茶企茶人的思想认识,加快实现由传统交易理念和方式向拍卖交易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如何把学习借鉴世界各主要产茶国的有益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探索完善体现国际化特征、符合产业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拍卖交易方式等等。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可能仅凭“中茶拍”一己之力、单打独斗,而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合力推进。为此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拍卖交易方式创新重要意义,不断巩固推动中国茶叶交易方式加快转变的理念共识。拍卖作为我国茶叶交易的一种创新方式,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公司作为一个公益性、公共性的新生事物,要让人们广为所知、所懂、所信,就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把“中茶拍”公司性质地位、功能作用阐述清楚,把国际茶叶贸易方式发展趋势和国外先进理念经验分析清楚,把茶叶拍卖的特点优势、在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解释清楚,把茶叶拍卖具体的操作流程、参与规则和运行机制介绍清楚。
二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拍卖交易制度体系。要善于学习借鉴,坚持洋为中用,深入分析总结国际茶叶拍卖交易历史,全面了解目前世界各国茶叶拍卖市场的不同特点、运作方法、优劣对比,以全球视野来谋划体制机制建设,以世界眼光来构建制度体系。要坚持古为今用,认真回顾审视我国以往的茶号制度、茶叶批发(专业)市场等成功实践的有效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茶叶拍卖交易制度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要立足具体国情、产业现状,充分考虑到我国茶区分布辽阔,茶叶品种多、门类多等现实,注重协调各相关方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确保制度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注重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统一,与国际贸易规则相协调,与各主要产茶国的茶叶拍卖市场相对接。要强化规划设计,重点要积极推动制定有关茶叶拍卖的专门法律法规,为规范茶叶拍卖交易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其他商品拍卖的成熟经验,加快制定茶叶拍卖交易的具体规则。
三要积极运用拍卖交易方式创新的最新成果,努力促进中国茶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品牌质量的转型提升。要注重通过建立稳定的参与机制。要注重通过建立分类定级机制,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推动茶叶质量认证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从栽培种植、到生产加工,到包装储藏,到运输配送的统一标准,最终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要注重通过建立监管服务机制,确保拍卖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控制成本风险、鼓励合适竞价者参与投标、保证参与者收益、规避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茶业市场秩序的规范。要注重通过建立合理的牌号机制,推动茶业交易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的转变,推动品牌整合,促进品牌建设,提升产量质量和信誉。要注重通过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编制种类齐全的价格指数,主动提供信用、产销、价格、监测、预警等相关服务,及时、准确发布全球交易及相关市场的权威信息,为茶农茶企种植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四要广泛动员茶界茶企茶人共同参与,形成推进中国茶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的茶界茶企茶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自觉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茶叶拍卖交易市场的建设献计出力。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把支持茶叶拍卖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梳理相关法规政策,研究制定具体扶持措施,妥善解决发展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职能。有关社团组织和涉茶机构,要主动围绕茶叶拍卖交易市场建设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积极为党委政府和“中茶拍”公司科学决策献计献策。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积极借助茶叶拍卖交易平台,研究前沿课题,开展科技研发合作,推动茶叶生产、加工、利用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协助制订茶叶生产标准和种植规范,培育茶叶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围绕生产、加工、商务等环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推进中国茶业科学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