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接任国务院总理之后,市场一直在“观其行,察其言”。那么,李克强上任这些日子都干了什么呢?
第一是放开管制。在笔者的印象中,每次国务院常务会都有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的内容,而李克强下去视察追问的也是地方上简政放权的落实。有人统计,一百天中下放的行政审批有65项,取消的不计其数。审批是什么?是权力,是控制,是利益。所以,放开管制本质上是恢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二是放开准入。关于不同经济性质的表述,中央文件中有两个坚定不移的说法,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两个坚持非常全面,但是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李克强此次通过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十项意见,明确提出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民营银行再次成为试金石。
第三是放开市场。如果说放开管制是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放开准入是为了激活民间资本,那么放开市场实质上就是重新定位企业与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边界。李克强上任之初就提出要收回政府之手,恐怕也是为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名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从而越位而担忧。稳定宏观,激活微观,托住社会,这是李克强上任之初的主张。市场最害怕的是什么?不确定性。政策稳定之下,市场博弈才充分,充分博弈的市场才有价值发现功能、优胜劣汰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李克强最新提出的GDP和就业保下限,CPI管上限,划出的是一个区间,在GDP或CPI接近突破上下限之前,政府由台前退至幕后,这不但让政策稳定持续,而且也让市场有充分预期,宏观调控的本质是逆向调控,目的是避免失速,是底线调控。
这一切的代表作就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出炉。据称,这个此前大家并未听说过的创意正是来自于李克强本人对上海的视察。两个月不到,国务院就推出了一份涵盖21项措施的初步建议书,虽然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均有反对之声,但是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还是原则通过了这个总体方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内将放开外汇及利率管制,从而促进跨境商品和资本流动。考察李克强的经济思想,这块“试验田”是个不可不看的活标本,保税区是“存量资产”,自由贸易则是引入的增量改革,切入口虽小,阻力亦小,示范意义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