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速度的背后,是金融机构不竭的推动力。以新疆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为新疆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局势迈向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蓄势已久的新疆,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三年后的今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后发赶超。
2010—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6%、12.0%、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2.8、4.2个百分点。
夯实安居乐业之基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方能发展。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助力农牧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种养殖业的信贷支持,为农牧民“乐业”提供一方沃土。
“新疆银行金融业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要继续加大对‘三农’,尤其是特色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7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如是要求。新疆农村信用社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融的力量。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射在阿合尼亚孜·毛尼亚孜黝黑的脸上。站在自家三室一厅的新居门口,他顾不得去擦脸颊上滚落的汗珠,向记者介绍着每间房的用途,盘算着以后要在屋后的羊圈里养几只羊。
“通了电就能住进去啦。” 阿合尼亚孜·毛尼亚孜充满期待。
新居坐落在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的“富民安居示范点”里。“建这个新房多亏了农信社。去年我从农信社贷了4万元政府贴息的‘富民安居贷款’盖房子,打算3年内还清贷款。” 阿合尼亚孜·毛尼亚孜说。
据了解,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自治区启动了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简称“两居工程”),采取多项配套政策措施,减少农牧民建房成本。作为发放“两居”贷款的主力银行,截至今年5月末,新疆农信社“两居”贷款余额达到52.3亿元,较年初增加8.04亿元,增幅18.17%,已累计服务农牧民35万户。很多农民从危房、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牧民从逐水草而居的毡房搬进了砖房,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方能发展。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助力农牧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种养殖业的信贷支持,为农牧民“乐业”提供一方沃土。
7月初,库尔勒的香梨挂满了枝头,香梨种植户艾则孜·卡德尔喜上眉梢。“两百亩的梨园,今年预计每亩利润能达到8000元,总共就是160万元呢。”
而在三年前,一场冻灾曾让他愁眉不展。
“当时梨树的树枝冻死了一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锯掉。” 艾则孜·卡德尔回忆,“后来,我们这些受灾的种植户通过村委会介绍,到库尔勒市农信社办理了五户联保贷款,我贷到了26万元。”
用贷款置办了化肥和农药后,他开始对受灾的梨树细心照料,终于在今年将梨树的产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农信社的服务太好了,不但提供贷款支持,每年冬天,工作人员还会来帮我们检查所有梨树有没有包裹好。”
艾则孜·卡德尔的感慨,在库尔勒、在阿克苏、在温宿等地的少数民族农户间非常普遍。通过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新疆农信社助力更多的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0年至2012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639、885和1175亿元,贷款平均增速为39%;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473、660和806亿元,3年占各项贷款比重均在70%左右,3年平均增速达40%。
筑牢经济腾飞之本
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正是金融援疆的核心。新疆农信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我们这儿有45万个水果周转箱,你看,五颜六色的,都成周转箱的联合国了。”阿克苏和顺果品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承德对自家仓库非常自豪,“冷库规模是1万吨,40%公司自用,60%用于出租。多亏了农信社‘牵线搭桥’,我们的冷库到水果成熟时都是满的。”
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的是阿克苏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推出的“果品经纪人贷款”。这项贷款由冷库租赁企业为果品经纪人提供连带保证责任担保,而果品经纪人用自己在其冷库中储藏的果品给冷库租赁企业提供反担保,冷库租赁企业对果品经纪人的库存进行实时监管,并监督其出售果品所得款项优先偿还信用社贷款。
“去年共有12家果品经销商通过我们的担保获得了贷款。”郑承德介绍,“这项贷款在解决了果品经纪人收购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冷库的出租率,推动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多赢’。”
“果品经纪人贷款”只是新疆农信社众多创新信贷产品中的一种。近几年来,新疆农信社不断创新中小微企业服务,大力拓展资源型、成长型小微企业,梯度式培植中小客户群体,与客户共成长。在信贷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中,新疆农信社确保了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正是金融援疆的核心。新疆农信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阿克苏巨鹰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在农信社扶持下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企业员工几乎都来自于阿克苏农村地区的富余劳动力,85%是少数民族员工。“我们从农信社贷了8000万元,正在建20万锭的厂房。新厂房建成后,还能为500名工人解决就业难题。” 巨鹰棉业总经理王宏磊介绍。
“在我们的企业,维吾尔族和汉族还有其他民族的员工都和睦相处。”王宏磊说。
维吾尔族姑娘热依拉·吾斯曼就是巨鹰棉业现有460名少数民族员工中的一位。
“进厂以前我没有固定工作,就是在加油站等地方打零工,哪里有活儿就去哪儿,一个月最多只有900块钱的工资。” 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热依拉·吾斯曼告诉记者,“2006年到厂里当了挡车工之后,工资立刻就拿到了1500元。”
现在,这份工作让她有了更强的幸福感。因为工作经验丰富,热依拉·吾斯曼“升级”成了指导工——负责给其他挡车工培训,每个月工资也达到了3000元。
更多的少数民族农牧民,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截至2012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174.83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65.6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9.64 %,共支持中小微企业13456家,占全疆中小微企业的15.83%。
如今,更多的信贷资金从新疆农信社源源不断地注入“三农”和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的持续增加、信贷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向外界释放一种信号:新疆的发展除了具备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之外,还有了金融优势。
这种优势,正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新疆的社会局势迈向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