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冀鲁豫棉区雨水偏多、日照较少,伏前桃遭受较大打击,预计新棉上市时间在9月下旬,较常年推迟3—5天,收购工作也会相应顺延。
“最担心的是无棉可收。”山东夏津某400型企业负责人在与笔者谈到收购工作时说,2013年棉花收购工作有三大难题:第一,今年我国北方地区频繁的降雨天气对棉花生长极为不利。眼下,山东德州、聊城、滨州、东营等地30%左右的棉田长期被雨水浸泡,伏前桃60%以上霉烂,铃花大量脱落,减产已成定局,这让本来就担心“吃不饱”的棉企雪上加霜。第二,新国标的实施增加了企业检验人员的收购难度,虽说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各种设备更新也基本完成,但实际操作起来仍会面临诸如“棉农采摘、棉花经纪人贩运方式改变相对滞后”的问题,再就是检验人员的感官检验眼光由原先的品级检验向颜色级检验转变,也存在一定难度。河北沧州、保定等地的不少企业反映,他们对按照新国标收购心里没底,将采用“慎收谨买”的方式规避风险。第三,今年的收储细则尚未公布,企业普遍关心的是今年收储的质量标准和差价。目前,市场多数人认为,受国家储备仓库库容有限以及今年抛储地产棉质量不高的影响,国家今年收储很可能严控质量或增加低等级棉贴水,企业收购和交储难度将会增加。
“造成无棉可收的最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河北石家庄某400型企业负责人张先生介绍,他们企业一年加工皮棉1万吨左右,可以辐射2—3个乡镇。但是,仅他们乡就有12家与他们同等规模的轧花厂,在去年的收购旺季,为争抢资源这些企业大打价格战,最后大家都没钱赚。近日,张先生对本乡的12家轧花厂进行了走访,了解到今年将有4家明确退出市场,2家已赴新疆包厂,2家对是否收购模棱两可,表示要继续收购的仅剩4家。据了解,由于2012/2013年度多数企业因“吃不饱”仅获微利,今年打算退市的企业明显增多。市场估计,冀鲁豫地区95%以上的200型企业将不再参与旺季加工,400型企业产能将至少减少40%。
(徐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