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以来,国内普洱茶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名山热,从而导致了高端普洱茶价格出现飙涨(详见本刊7月16日1版《普洱“涨”声背后的玄机》一文)。可就在高端茶发力飙涨的背后,这些名山到底处于何种生存状态,它们的生存状态又折射出茶业发展的什么问题呢?带着思考,记者于7月下旬再赴云南。
名山的过去与现在
都说“茶香不怕山高路远”,这句话形容云南茶区的环境再合适不过。云南的众多普洱茶山的交通都还不便利,各种基础设施并不发达。“这条路是我们勐库镇通往冰岛村的必经之路,路程只有40公里,走起来却很难。因为7月是云南的雨季,有部分路段还会突然塌方。”双江冰岛村当地司机说。他还告诉记者,这个名字动人的村庄,在过去由于高居深山,是当地的拉祜族贫困山区。这里的群众生活很清苦,主粮是一种产量虽高却不好吃的玉米,村民想吃大米麦面都要下山购买。“村民一直靠茶叶生活,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红茶当家,现在因为普洱茶尤其冰岛茶名声大振,农户们更把全部希望放在了茶叶上,可以说吃穿住用,靠的全是茶。”
同样情况,在记者走访位于勐库镇北的懂过村时,再次被证实。懂过村一位年轻的茶农肖付清告诉我:“我们村是整个勐库比较大的一个自然村,有600多户人家、几千人口,过去到镇上的道路全是土路,交通非常不便,所以也一直贫困。从1997年后,随着村对面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被发现,并且被认定为世界最大的古茶树群,这里的茶叶资源价值才逐渐受到重视,而村民生活也才因此改善。”
7月并非普洱茶的生产旺季,但在懂过村刚建的茶叶加工厂内,来自北京的茶商刘元龙说:“我是今年开始在懂过村建厂,目前办厂手续正在最后办理中,厂房已竣工,马上要验收并颁发QS认证。”刘云龙从去年开始在懂过村包了两百多亩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树,因为茶树资源在山上,而生产加工要到山下很不方便。为保证原料来源、追踪产品质量,他下决心投资两百多万元办这个厂。“建厂还有一点考虑是,村里以前只有些工艺落后的茶作坊,而我所生产的产品一般针对专业的高端消费者,他们会追求一些像古树单株这样的特别品种,加工起来特别麻烦,只能亲力亲为。”
刘元龙的合作伙伴、广东茶商林岳峰表示:“在国内一些普洱茶消费已相当成熟的地区,消费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茶商、茶企把握市场的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我从2007年开始在勐库成立自己的加工基地,2008年成立公司,几年间看着这个市场对高端、稀缺、小众化的茶品,追捧越来越热烈,甚至出现了投机和炒作,我觉得这种现象是不理性的,无论对名山资源还是专业市场,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为了试图还原一个被舆论神话的市场,记者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后走进另一著名山头——云南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村,采访了当地村民和负责邦东乡整体管理工作的乡党委书记李荣鑫。
“山上路不好走。”这是70后的李荣鑫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他为记者讲述名茶昔归的故事:“昔归茶是临沧市乃至整个云南普洱茶的金名片之一,这两年市场行情特别好。像今年春茶生产季,每公斤鲜叶的收购价格在300元左右,如果晒青制成毛茶价格则达3000元每公斤。这仅仅是毛茶的价格,如果加上精制、包装、运输等环节,到销区终端销售时的茶价可能翻几番。昔归茶的崛起离不开它的几大特点,一是这里古树树龄长;二是它的生长土壤为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土壤中的锌含量也比较高;三是昔归茶生长地的空气湿度大,因为村子紧邻澜沧江;四是昔归茶区的四季温度都较高。”
采访中,李书记不无遗憾地表示,昔归茶的名气虽大,但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环节所消耗,茶农的所得其实并不多,而整个邦东乡以茶为生的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茶树,多的有两三百亩,少的也有一两亩,茶叶收入要占全乡经济收入的38%,可以说全乡最大的支柱产业就是茶产业。“这里的茶区群众由于信息闭塞、文化程度也不高,很多邦东乡人在2008年以前,只会以烘青的方式加工毛茶,导致本地古树茶的优异品质不能得到体现,拿到集市上基本无人问津。而2008年的普洱茶风暴使邦东乡人经受了市场洗礼,将原来不畅销的烘青茶改为晒青制作,从此乡里的茶业经济才以每年约20%的速率开始增长。”
同许多名山一样,昔归村也有不少茶树挂着企业标牌,但其中却有滥竽充数者。采访现场,一位昔归村民指着不远处的几棵古茶树说:“那片茶树被某家公司以每年每棵树一百元的价格在此挂牌,为的是他们拍产品宣传册或者带顾客过来时进行展示。但其实,这家公司在村里既没有原料资源,更没有加工基地,可以说是在卖噱头,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山头都存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作为管理部门,我们希望能引进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品牌企业,来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有强劲增长力的地区茶产业,从而让整个普洱茶市场的环境净化,也同步提高茶农对茶树资源保护、茶叶品牌维权等观念的重视。”李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他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股轰轰烈烈的名山热,到底还会走多远呢?”
本刊视点:
我们试图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探讨近年来普洱茶市场对山头原料的热情,结果发现,普洱茶领域目前的一些运作方式和市场结构,正呈现越来越高端、越来越小众的专业化趋势;而我们的名山茶区,则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原始农业的粗放生存状态。我们对此不禁深思——以极少占比赢得市场极大关注的名山名茶,能否代表中国茶产业的未来主旋律?我们数以千万计的从业人口,未来依靠什么样的市场生存?而我们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未来又将为谁而开发产品?这种种答案,也许远未到来,也或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