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8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利率改革或带来政策功利性

□ 财经评论人 刘 杉

 

  贷款利率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重要事件,影响深远,但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短期作用有限,仍属于阶段性成果。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完了上半场,下半场就是啃掉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这块硬骨头了。

    长期看,银行竞争加剧会降低资金价格,但这要在存款利率上限取消之后才可能出现。短期内,贷款利率不会有大的下降空间。应该说,央行选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在资金相对紧张情况下取消贷款下限管理,从而避免对贷款市场造成过多扰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政府融资成本问题。

    贷款利率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重要事件,影响深远,但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短期作用有限,仍属于阶段性成果。

    首先,对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意义不大。

    虽然放开利率下限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在资金吃紧情况下,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很小。事实上,在央行去年宣布允许贷款利率下浮三成后,银行贷款定价普遍都没有用足下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适时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当然,对于优质客户而言,其与银行议价能力加强,可以适当降低成本,但这纯属锦上添花,而非对实体经济雪中送炭。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的效应要客观看待,长远有利实体经济,但短期并不能降低融资成本,实际给了政府更多空间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其次,改善小企业融资难作用有限。

    贷款利率下限解除,有利于银行进行竞争,从长远看,会鼓励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以提高贷款定价能力。不过短期看,由于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同时银行仍处于卖方市场,利差短期下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而银行尚没有动力转向风险溢价高的中小企业贷款。

    从国外经验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贷款价格关联度不高,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问题,大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更多考虑成本因素和风险问题,积极性普遍不高。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根本还在于增加供给,政府应放开准入管制,允许更多专业的民间银行出现。

    其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更需关注。

    放开农信社贷款上限,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高利贷概念不复存在,这使得具有较好经营前景的企业能够以更高价格获得贷款,这会让原本通过“影子银行”获取贷款的好企业能够从正规渠道进行融资,具有正面意义,但随之而来的农信社“道德风险”也不容忽视。

    目前金融机构信用仍由国家信誉担保,即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机制,同样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对农信社的监管要加强,银行业监管和货币政策也要加强协调,避免发生支付危机,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反过来看,由于高利率正规渠道拓宽,信托券商等通道业务会受到制约,金融风险有所下降。

    贷款利率市场化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上半场,最艰难的存款利率改革还在后边。放开存款利率是改革关键,这是银行制定竞争战略改善风险定价的基础,也触及到商业银行利益根本。只有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才能缩小银行利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银行业依然存在高息揽储问题,如果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很可能产生恶性竞争,小银行出现吸储困难,因而如何稳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才是利率市场化的重中之重。

    总的来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的意义有限,只能说是利率市场化有了阶段性成果。鉴于中国长期存在投资饥渴症,国内货币政策亦开始收缩,贷款利率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国有经济会收获政策红利,定向降低贷款利率,或成为避免地方债务危机的政策工具。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