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成为中国最有市场意义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银行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市场的力量,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把马云推到了这个醒目的位置。
当代中国不乏杰出的银行家人才,但绝大多数都被体制遮蔽或者异化。站在这样的历史变迁和当下思辨的维度,或许马云会成为一个例外。
首先,马云作为银行家的属性,不是政府的事先设计或者政策“恩准”,而是马云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创新,是创新层面的市场自发秩序。
马云作为银行家属性的出现,他的庞大的支付宝系统,他在淘宝的市场交换的平台上面摸索出来的资金运营谱系,遵循了先有市场、后有金融创新产品的一般性市场逻辑。是互联网的拓展,是自由的电子商务的拓展,让马云找到了他作为银行家的属性。
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当马云作为自由银行家的属性出现之后,这会在市场发生和发展的层面倒逼政府的政策导向。一个庞大的市场已经形成,所有的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这再一次做大了市场的力量,因此,政府只能直面这个事实,对僵化的金融垄断政策松绑。
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二点:马云的身上出现银行家的属性,既是一个当下正在展开的事实,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应。
在这里要提到一个经济史事实: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轻工业的自由拓展。1949年之后,在长达30年的时间之内,中国的经济几乎全部由重工业占据,钢铁、卫星、核武器等成为经济结构的重点。
1979年,市场开始躁动,在温州,有人制造皮鞋或者低压开关;在无锡,有人制造衬衣或者袜子;在东莞,有人制造瓷砖或者电视机……市场开始变得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一下子变得琳琅满目。
政府一开始对这样的市场态势不习惯,不过市场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一个时代的轻工业产业磅礴推进,以至于这个市场不仅让广大的消费者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生活,而且催生出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包括今天人们热情追捧的王石、柳传志等等,都出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史与企业史的双向叙事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自由逻辑的意义上,我们理所当然地得出一个结论,马云成为中国最有市场意义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银行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市场的力量,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把马云推到了这个醒目的位置。
风险肯定是有的,不确定性肯定也是有的,但我更相信市场巨大的力量,市场的逻辑一定会改变任何非市场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马云有妥协,有退让,但长久来看,自由市场的力量正在潜滋暗长,而每一个身处变革时代的中国人,都站在这样一个万物生长的市场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