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别称“千岛之国”。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又称“赤道上的翡翠”。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最为主要的经济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茶产业是这个国家的主力产业之一,并使之位居世界茶叶生产大国的前端。印尼的岛屿多如繁星,其中大岛有五个,依次是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苏拉维西和巴维亚。茶叶主要分布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前者最多。
历史进程
1684年,茶叶第一次以茶籽的形式从日本南渡到印尼,这证明印尼是继中国、日本之后第三个种茶的国家。1694年,荷兰人引中国茶苗种植于巴维亚岛。他们在印尼先进口日本茶籽,进而又选择从中国引进茶树种。大约18世纪,一个名叫雅各布·李维安·雅各布森的茶叶学家,最先开始在爪哇岛做茶叶生意。据说,这里的茶叶种植园比英国人对印度茶园的开发还要早。当英国人起步在印度开发茶种植区时,印尼爪哇的茶叶种植、生产和国际贸易早已形成了成熟又成功的产业。几乎可以说从那时起,印尼生产的茶叶开始逐渐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流。
在那段岁月中,荷兰贸易公司常常派人员去中国带回茶籽试种。除了从中国引进茶籽和种茶、制茶的茶工外,还大量收集各种栽茶、制茶的技术和用具等,向印尼人传授技术和经验,并充分利用印尼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和肥沃土地等一系列良好的生产条件。1828年后,印尼茶业逐进入规模发展,1835年爪哇岛上已经有200多万棵中国茶树,生产的茶叶全部运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872年的时候,印尼开始引进印度阿萨姆茶种,不断扩大栽种面积并逐渐取代了中国树种,因为印度与印尼地处大致相同的气候条件,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利于提高产量。1878年,印尼开始采用机器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丰厚的利润。1900年以前,主要是在爪哇岛上种茶,从1910年起在苏门答腊岛也开辟了茶园,开始茶叶的生产。不过,目前印尼最大的茶叶生产岛还是爪哇。
据当时统计,1938年印尼茶园发展到23万多公顷,产量8万多吨,约占当时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19%。二战期间日本占领印尼,仅短短几年的时间,超过50%的茶园遭到毁灭,并且陷入被入侵日军要求改种棉花的厄运,印尼茶叶濒临灭亡。二战结束后,印尼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印尼政府颁布多项振兴茶叶的政策,成立了印度尼西亚茶叶协会,有助于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并接轨国际市场。印尼政府还大量引进先进的CTC生产线,生产引领国际茶叶市场的CTC红茶。终于,几乎被废弃的印尼茶业重获新生。
印尼茶业
印尼生产制作红茶、绿茶和茉莉花茶,红茶产量占总产量的80%左右,绝大多数都是国际茶叶市场主打的CTC红碎茶。红茶中的90%作为出口,每周三在雅加达的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印尼红茶大多销往美国、巴基斯坦、中东各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东欧各国等。印尼绿茶多售给国内的伊斯兰教徒和华裔人,还有的用茉莉花窖制做成花茶在国内消售,不过1958年改进了绿茶制法从而可以对外销出口。印尼还生产极少数的白茶,据说口感不低于中国白茶。
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地都生产享誉世界的精品红茶,其中爪哇的CTC红碎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它们的茶叶加工厂多使用洛托凡揉捻机和连续揉捻机,如此不但使工序合理化并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 还可制造出高品质的茶。同时,印尼对机械改良、开发和有关的配置措施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于出口的红茶,印尼政府自1986年10月起,还制定了出口商品品质管理规程。证明书是由研究所、或雅加达拍卖局、或由政府指定的检查机关经检查后发行。通过以上种种事实,不难看出印尼对茶产业的重视程度。
不过印尼的CTC红碎茶确实名至实归。其颗粒匀整紧实,酶促氧化程度相对较轻,呈中褐色或浅褐色。其汤色红亮清澈,气味清新芬芳,入口清爽无苦涩感,和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相比更易于让中国人接受。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中国红茶还鲜爽,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印尼红碎茶除了清饮,配上鲜果汁做调饮或加冰做冰茶皆可。由于其原初的茶汤如果长时浸泡色泽可达到浓红,味道强烈,调入牛奶后,其香醇浓厚的口感浸人心脾,堪称佳品。总之,印尼红茶的最大特点是香气独特,少有苦涩味,口感平和绵软,滋味鲜爽,清饮调饮都行,可以说广受世界各国的好评。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价位亲民。中国的红茶品质也很好,不苦不涩,各具特色,清饮极佳,但调饮就未必合适。由于中国红茶制作精良考究,注重茶叶本身的香气、韵味,价格也相对较高,如果添入其他味道,未免有些可惜。因此印尼红茶的性价比更高,也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