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情系三农创新服务的供销本色
—— 江西省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基层纪实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驻江西记者 付廷高

上图为派拉蒙超市农超对接专区。 下图为旺鑫棉花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填写贷款申请。
图为派拉蒙超市的农产品直销区。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供销合作社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工作重点,不断扩大网点覆盖面,用完善的网络体系、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

    截至目前,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领办专业社169个,组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89个,成立各类协会67个,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流通、解决买难卖难、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记者在九江市、彭泽县、永修县采访时,从农民满意和感谢的话语中感受到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在基层服务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显著。

    产销对接

    打造一体化农产品流通体系

    “在这边买菜,还是便宜的,而且菜都蛮新鲜,质量有保证,我经常来这里的。”在派拉蒙太平洋精品生活超市里的“农超对接”专柜前,正在买菜的大妈一脸笑容地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菜价忽高忽低对市民、农民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农产品直销新模式,通过建立“基地+农户+专业社+超市”的自我保障供应系统,着力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直销流通体系。系统先后组织了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万多农民与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实现销售1.2亿元。

    “我们在开展‘农超对接’工作中,曾多次派出工作人员到连锁超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起涉及256个专业合作社的农副产品信息库,为产销对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九江市社主任谭晓峰说。市社在做好摸底工作的同时,还与本地商品零售业龙头派拉蒙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合格农副产品按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要求进入超市,为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平抑了市场价格。

    据了解,系统已采集用于开展“农超对接”的农副产品500余种,实际与超市对接的农产品品种达到100多种。根据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季节性特点、包装、产品条码、QS认证等相关要素,新确定符合进入超市销售的“农超对接”产品20多种,在超市开辟了农副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设立了农副产品直销区及专柜,对进入超市的农副产品,减免相关费用,实现了农副产品与超市的无缝对接。

    作为九江市社的战略合作伙伴,派拉蒙集团与市社积极开展合作,在九江市所有的派拉蒙超市中设立“农超对接”专柜;同时与九江市永安蔬菜专业合作社、瑞昌赛湖农场等7个农产品基地和20多户种植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而且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15%以上。此外,超市里的菜价也比市场的价格便宜10%—30%,也使市民得到了实惠。

    九江市永安蔬菜专业合作社自加入到产销对接模式中以来,为合作社打开了产品销售的另一个渠道,在为农增收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作社理事长告诉记者,为保障周边地区及超市的供应,合作社与永安新民村签订了10年的土地流转承包合同。这一举措保证了蔬菜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确保了农民收益,一举两得。

    “原来自己种地,种好的菜都是自己拉出去卖,遇到好时候还能赚一点,但是后来农产品的价格时高时低,收入就没了保障,菜烂在地里真是有苦说不出啊!”一位社员说,“后来抱着试试心态加入到合作社,日子从那时起也慢慢好过了很多,有合作社帮着销售,我们就省心多了。再加上后来与大超市合作,就更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了。”

    除此之外,九江市社还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升级改造蔬菜基地近1000亩,投入资金达500万元。仅在市本级,市供销合作社就与派拉蒙集团、永安蔬菜专业社三方共同投入300万元,对大棚薄膜、水利灌溉、道路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随着蔬菜大棚面积的扩大,基地内黄瓜、西红柿、豆角等反季节蔬菜产量明显增加,同比增长20%-30%,销售总额也增长了1倍以上。每天供应超市的蔬菜量平均占到超市销售量的40%,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社企”联动

    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

    自开展“新网工程”以来,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开展网络建设工作,以农资连锁经营、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网络覆盖到全市县乡村。其中,农资连锁配送中心13个、农资网点1290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15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18个;日用消费品网点1934个、专业市场53个;整合巩固棉花加工企业8个、标准化烟花仓库13座。

    在九江市彭泽县黄花镇的农资经营店中,农民朱桥初正在购买化肥,并向店主咨询着几类肥料每亩地各自需要施多少肥等问题。“他原先在我这里买了种子,结果长得不好,就来问我别人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就去了他地里。又跟他了解了施肥情况才知道,是因为施肥不当才这样,这不现在赶紧来买肥了。”店主汪学芳这样告诉记者。

    汪学芳,除了是这家农资店的经营者,也是黄花镇供销合作社的主任,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供销合作社工作,一直驻守在这里。虽然供销合作社后来碰到改制,但是彭泽县供销合作社深知,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这块阵地不能丢。改革后的基层社,不再是过去的一买一卖,而是成为了县级供销合作社“五大网络”的承接平台。黄花镇供销合作社就是农资网络中的一个。

    彭泽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汪爱民向记者介绍:“供销合作社的价值就是要服务农民、为农民增收,所以我们打造了县有龙头、乡有连锁、村有网点的三级网络建设模式。”彭泽县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作为彭泽县农资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引导资金”项目建设,同时公司自筹资金,对农资配送中心、农资直营店、农资加盟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推进农资经营流通方式创新,促进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向网络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黄花镇的这家农资店就是农资公司“引导资金”项目的受益者。“我们有了项目资金的支持,店容店貌有了很大改变。”汪学芳指着农资店的货架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后来有的,以前我们店里没有展示的地方,只是给农民介绍,看不到实物,农民都不太敢接受一些新的产品,现在不同了,农民进来可以选购了。”

    在农资店的另一边,记者看到还有一个小屋,汪学芳介绍说,这也是“引导资金”的功劳。在这个小屋里记者看到,里面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关于农业的书籍报纸,另外一边还放了电脑和测土配方仪。“现在虽然正是农忙季节,但是一般早饭和午饭后的一点时间,农民都喜欢来这看看书、看看报,了解一些知识和当下的农业新闻。你看,我们还准备了水、西瓜,农民来了既休息了也学习了。”汪学芳满足地说。

    彭泽县太平关乡康庄村一直以来都是优质棉花的生产基地,产出的棉花质量高。但起初都是分散种植,遇到棉花市场不好时,棉农就犯了愁:有的棉农却因为种植过程中因为买到假化肥,而影响到棉花收成,减少收入。为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太平供销合作社找到村里的种棉大户陈和平,并联合了彭泽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和江西省赣锦棉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太平关乡棉花专业合作社。

    “开始供销社找到我要成立合作社的时候,我还是没什么信心的,因为我本身有将近百亩地,建个合作社对我能有什么好处,我也不知道。”合作社理事长陈和平说,“但是后来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年丰收,我就看到好了。这一年有农资公司给我们直接配送农资到田间地头,价格还便宜,我们省了不少钱呢!棉花收完以后,赣锦棉业公司来村里收购,只要棉花质量过关,无‘三丝’,公司就的高于市,场价收购。我们连销售都不用愁了,不仅省钱还赚了钱,因为这个,村里人都加入了合作社。”

    据了解,目前全村约400户农户均加入了合作社。陈和平还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其中一个社员叫戴继良的农户,家里人口多,但是劳力少。戴继良已经70多岁了,体弱多病,有个儿子也40多岁了,还是村里的低保户,家庭收入十分微薄。2012年,正值棉花耕种之际,可戴继良家却拿不出购买农资的钱,知道到这一情况的农资公司总经理夏晖,立即来到戴继良家里并带来了所需的农资赊销给他们。这一年,戴继良家里不仅还清了农资欠款,收入还有了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里的困境。

    引银入社

    “三管齐下”化解资金难题

    一直以来,制约基层农业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资金不足。尤其是专业社发展及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缺乏有效资金投入,特别是专业社土地扭转、租赁、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和新品种改良等方面都需大量资金投入;农民自给资金非常有限,没有第三方资金支撑,专业社发展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一普遍性难题,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引资金。”谭晓峰告诉记者。

    “第一管”,实施“银社对接”战略。把领办的专业社与银行面对面进行互动,在双赢的基础上定制金融产品向专业社倾斜。今年6月,九江市社与九江市工商银行共同举办了“银社对接”涉农企业洽谈签约会,会上累计签约意向近2亿元,很好地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在这方面九江县还林油茶专业社,迅速做大做强。九江县还林油茶专业社基地面积2300余亩,年可生产地茶油11吨,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加工能力跟不上,实际产油不过4吨,其余的原茶只能以原材料出售。自从参加“银社对接”活动,结合实际,银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农产品与租赁地打包贷款金融产品,获得银行授信额度达370万元,新上了一条年产量8吨的生产线。截至目前,加工茶油近8吨,同比利润增长近47%。

    “第二管”,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不足的情况下,九江市供销合作社广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近三年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3500万元,用于专业社发展。永修县易家河专业社、庐山区云雾茶专业社等10余家专业社先后获得项目资金扶持,这些专业社的规模与效益均明显提升,均成为当地较突出的示范性专业社。

    “第三管”,开展担保贷款业务。充分利用社属典当行进行融、投资和供销合作社以担保人角色向社会融资、金融贷款,对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专业社给予资金投放。市供销合作社投放永安蔬菜专业社70万元做为股份,进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扩大规模,走上了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路子,承担起九江主城区菜篮子,在去年大雪期间,道路封闭的情况下,确保了市区蔬菜供应,平抑了菜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永修县滩溪镇,提到旺鑫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对它的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经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几乎绝大部分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村民如此积极的加入?合作社又为农民办了哪些实事让大家有这样的感激之情?

    蔡三查是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以来聘任到滩溪供销合作社的,在将供销合作社扭转盈亏后,他决定将农民致富作为重点工作,于2008年成立了旺鑫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社员正在填写贷款表格。“我们现在和农村信用社合作,为我们的社员办理贷款,每个社员可以贷款10万元。”蔡三查告诉记者,每个社员贷款要先交1万元的风险金,然后由社有企业三和棉花收购加工有限公司作担保为社员贷款,所贷的10万元交由合作社,然后为农户提供服务。

    “我们跟农村信用社合作有3年了,每年我们都是尽早还款,然后再进行贷款,几年下来,我们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信用社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蔡三查说。“我们村里人都愿意加入合作社的,放心有保障啊,而且现在有了合作社的帮忙,我们也可以不愁贷款了。现在每年给我们的分红都有2万,家里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社员高火根高兴的说。据了解,合作社将村里的一些闲置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然后再以每亩260元转给社员种植,以增加社员的收入。高火根还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除了棉花,还种植其他的一些农产品,收入很是可观。

    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一条崭新平坦的路即将完工,合作社理事长蔡三查告诉记者,这条路是合作社自己出钱修的。由于流转的土地供水有一定的困难,且道路不好走,于是合作社决定自费修筑一条路,以确保流转土地的种植。

    现在的旺鑫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越做越大,发展道路也越来越宽。在采访的最后,蔡三查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做大了,我们就要做品牌。我们这个地方是完全没有工业的,所以我这里生产的农产品会更安全有保障,我要利用供销合作社和我们的地理优势,将品牌做强,让我们的产品、品牌真正地走出去。”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