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焦虑。作为一位健康天使、一种精神饮品和文化载体,中国茶叶在国人的心里有着崇高又神圣的地位,中国消费者完全不能接受茶叶与农药有丝毫瓜葛,所以茶叶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媒体曝光了少数茶叶存在农残超标的事实后,爱茶者和喝茶者深感惶恐与不安。
中国茶叶的农残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叶出口受阻,二是国人品饮安全。
问题有两个方面。在生产方式极其原始、组织形式高度分散的大农业背景下,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一种食品,其饮用安全性的确存在隐忧。或者说,中国茶叶不仅需要、而且确实存在着使用农药以防治茶叶病虫害的现象,而且,在农药选择与使用规范两个方面,我们客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重视、需要控制、需要监管、需要媒体和公众监督。
另一方面,中国茶叶出口受阻,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着对中国茶叶的针对性检测现象,涉嫌贸易保护。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及其农药防治,任何国家都不例外,茶叶也是如此。世界经济中包括农药研发、生产与出口,涉及茶叶生产与消费的贸易等。而国人对于茶叶农残,也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心态、加强科学的认识:
其一:茶叶种植过程中到底需不需要使用农药?有没有使用农药?
其二:如果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使用了哪些农药?是不是使用了违禁农药?
其三:如果使用的是法规许可的农药,是不是严格遵照规范使用(包括用量、浓度、安全间隔期等)?
其四:中国茶叶基本是冲泡饮用法(直接食用除外),所以消费者关注的应该是茶汤中的农药含量,科学检测也应该重在检测茶汤中的农药残留;这里涉及到干茶中的农残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溶解量。
其五:茶汤中如果存在农药残留,它们会直接进入人体,消费者关注的其实是其残留量是不是在安全的区间内?
所谓“安全的区间”是一个十分严谨和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包括干茶中农药残留的类型与成分、含量、水溶性与水溶量、进入人体后的密度和积累量、分解与排出、对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程度,等等。
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大气、水、土的污染,以及空气漂流和动物携带等,绝对的零农残茶叶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
但是,在中国茶叶的农残问题上,我们的科学家与科研机构、茶农、茶企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等,肩负着各自的责任,不可推卸。首先要高度重视,其次在行动上要统筹、协调,在措施上要有力度、可执行和可持久。遗憾的是,消费者对此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还存在着诸多不满意,也就缺乏信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科研家和权威检测机构,还有我们的媒体,要勇于揭短、敢于曝光,在发挥自己管理和监督作用的同时,还有责任公开、公正、客观、透明地传播有关茶叶农残的真实情况和科学知识。
从茶叶生产方式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来说,解决中国茶叶农残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集约化种植、公司化运作和品牌化经营。只有这样,茶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才会有较高的自律性,同时,政府监管才会有抓手。这也正是中国茶业从传统产业走向现代产业的方向与路径,让我们共同努力,热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