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城市中长大,“农村”对我而言,陌生却充满着新奇。自从做了一名“三农”记者,“行走”在山林田野间便成为一种常态。
刚到报社不久,就听到前辈善意的提醒:“咱们会经常下基层、走乡村,小李,你可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我不怕吃苦!”我信心满满地说。
走进农村一切都是新鲜的:远处绵延的山峰与天地相连,天空碧蓝清透、湖水微波荡漾,舒爽的空气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宛如世外桃源一般。还有那不曾见识过的猪圈、牛棚、羊群,鲜有体会过的乡里乡亲的质朴真情。
纵然经历颠簸蜿蜒的崎岖山路,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泥泞小道,我依然充满着好奇与兴奋。“幸福与美好”回荡在我的脑海、流淌在我的笔间。
然而,一次不经意的采访经历却让我对于农村、对于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那天,为了深入了解乡村信贷员平日里的工作情况,我跟随一位信贷员到他辖区内的农户家中一一走访。穿过大半个村落,我们在一处低矮斑驳的土墙前停下了脚步,土墙后面是一个小土窑,这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在不足10平米的窑洞里,只有一张用木板支起来的“简易床”,一位年迈的老人蜷着身子坐在床边。屋子里连最普通的桌子和衣柜都没有,简陋的灶台旁,一口见底的水缸立在旁边。
信贷员告诉我,在农村,这样的五保户家庭很多,老人们大都无儿无女,生活条件极其贫困,信贷员平时走访农户时,会经常探望这些老人,在生活上尽量提供一些帮助。
这次经历深深触动了我。五保户老人家徒四壁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退去。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难以想象他们贫苦的生活状态。 这让我突然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大量的贫困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更有力的帮助;打造众多强有力的、秉持普惠金融理念的农村金融机构意义深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媒体人不断地关注、记录、参与、推动。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原来行走是有力量的。行走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力量,我的行走还会继续,期待,在行走中传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