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适时推出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上附着物作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尝试为破解农村融资难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段时间,媒体热炒温州“新土改”,让“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产权、林权等众多农村产权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通过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已经成为不少农村金融机构的探索路径之一。
“如今,一些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较大,仅靠信用评定已满足不了他们的资金需求,需要有更适合他们发展的信贷产品。”安徽省六安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陈礼宏告诉记者,该联社适时推出了以土地经营权及地上附着物作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尝试为破解农村融资难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安徽六安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邬凌云就是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受益者之一。他以1000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及该公司的地上附着物作为抵押,向农信社申请到1000万元贷款,为他的水产养殖注入新的资金动力。
“用土地经营权来做抵押贷款,对我们这些种植养殖大户来说,就像是及时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一说起这笔贷款的重要作用,邬凌云就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说起了他的“养鱼革命”。
“这笔钱我们是用来做技术革新的。应用先进的纳米科技来养鱼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新技术可以使现在每个鱼塘的产量从原来的2000斤增长到6000斤,这笔贷款对我意义重大啊!” 邬凌云说。
目前邬凌云最关注的,是发生在他鱼塘里的“技术革命”。他并不知道,探索实践这项让他的“技术革命”顺利实现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于农信社而言,同样是一场意义非凡的“信贷革命”。
“农村融资难,难在无抵押。”在六安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陈礼宏看来,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将“沉睡”的土地转化为可流通的资本,可以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抵押担保不足、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取贷款的难题。
六安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一方面使农民便捷地获得了资金扶持,有效推动了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土地大规模流转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突破融资瓶颈的可能,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虽然探索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还有不少,但大多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制约因素。
据业内相关人士分析,缺乏专业土地评估机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土地经营权价值取决于土地承包经营的时间、土地经营收益,受自然条件、生产经营项目等因素影响较大,非专业的评估机构难以对土地经营权的实际价值做出准确判断,评估价值普遍低于土地经营权实际价值。
此外,抵押贷款手续繁琐、缺少土地承包使用权证、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困难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此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的几个因素。
而“风险保障机制缺失”,则是从业者普遍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调查,很多地区尚未设立流转土地中介组织,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采取自行协商、反租倒包和龙头企业向农民租用三种形式。银行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时,通常将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来回收资金,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交易主体和交易机制欠缺,经营权变现困难。
“农村土地经营权要实现商业化运作,就需要相应的中介组织和必要的风险保障机制。”陈礼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