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采棉“状元”一天能挣200元

□ 张雅平

    每到拾花时节,新疆兵团积极与外省市合作,及时发布拾花工需求信息,引进大批疆内外拾花工支援棉花生产。为改变以往拾花工自发无序流动的混乱局面,自2003年开始,新疆兵团远赴外省招收拾花工,有序引进棉田“候鸟”。

    “十一五”期间,新疆兵团平均每年吸引50余万名农民工,新疆兵团已逐步形成“行政搭台、双方自愿、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多元化引进格局,与河南、甘肃、宁夏、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区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

    采棉工是季节性从事手工采摘棉花的农民工,每年在棉花收获季节前往棉花主产地,立冬之前返回家乡,而随着机采方法的推广,采棉工这个手工工种也将逐渐被取代。

    别说弯腰不停地摘棉花,单捂得严严实实在太阳底下站8个小时,你能受得了吗?但郝小春等人,以后每天在棉花地的时间至少要12个小时。即使这样,她们一天弯腰2万次,拾100公斤棉花,也只能挣到200元。

    天刚亮就起床摘棉花

    8点,新疆的早晨才刚刚开始,郝小春和她的姐妹们,已经步行到了棉花地里。

    在棉老板王丽萍这块90亩的地里,一垄一垄的棉花一望无际,还没到大批成熟的时期,吐絮的白花稀稀落落地闪动在绿叶间,“摘一遍,蹚过去,很快就全开了”,王丽萍的爸爸王志尧帮忙照看着。

    郝小春等人按照之前的排号,每人负责5垄地,摘完了再往外依次排开。他们都是长衣长裤,戴着帽子和口罩,看到成熟的棉花,三个手指一撮一提,棉花已经到了手里。这次采摘是第一遍,基本上采摘的都是最底部和顶梢的棉花,中间很多棉桃还没有开花,需要隔一星期再采一遍。郝小春说,采棉季节,采棉工要在一块棉田里反复采三次才能将所有棉花都采干净。为了尽可能地不浪费时间,采棉工都选择能装20公斤棉花的袋子,装满了再把棉花扛到地头。到晚上7点,90亩地的棉花第一遍摘完了。“这一遍主要是蹚地,蹚过一遍,枯叶子都掉了,通风了,两三天就开得白花花的了。”王志尧带领大家提前收工。

    据了解,棉花大面积成熟的时候,采棉工都要工作到晚上10点,“地里黑得看不见花了再回去”,午饭也是在地头吃,一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

    2万次弯腰能挣200元

    郝小春虽说已52岁了,但已经摘了8年棉花,干起活儿来,手上一点儿不输给年轻人。她说,摘花主要是得弯腰,“你想想,别说弯着腰不停地摘花,就是让你捂得严严实实在烈日下站一天,能受得了吗?”

    “实在弯不下去了,就坐在棉花袋子上歇一会,再坐着摘一会儿。”距离郝小春不远的是35岁的许艳娥。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戴着金耳环,身材圆润,面色白皙,穿着吊带背心,说话很利索,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者给许艳娥拍照,她一直躲闪:别让俺上报纸,要让俺孩子知道俺出来这么辛苦,该心疼了。许艳娥的孩子今年13岁,刚上初中,他只知道妈妈出来摘棉花了,并不知道摘棉花的辛苦。

    记者计算了一下,每一朵棉花重5克左右,按每摘一公斤花2元钱计算,他们每次小心翼翼地完成这样一个弯腰捡摘一朵棉花的动作,收进身前白布大口袋里的人民币大约1分钱;如果一个采棉工要达到每天拾花100公斤这样比较理想的标准,他们每天在棉田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2万次。

    有人一天摘了100公斤

    一天的辛劳,在收工的时候,转化为喜悦,静谧的农场也变得热闹起来。棉老板王丽萍开来皮卡车,抬出两台都能显示重量的电子秤,在院子里开始称重。采棉工们拎着自己摘的几袋子花,围着电子秤。

    郝小春因为生病,加上地里成熟的棉花并不是很多,摘了50公斤;郝建军和媳妇贾丽萍,俩人一共摘了90公斤,而摘得最多的还是王兰青,摘了100公斤。可以说,她是当天摘棉花的“状元”了。“手脚并用,摘花就是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手到脚到。”王兰青说,现在花开得不是很多,所以大家的差距不是很明显,等到棉花大面积成熟,白花花一片,熟手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而据王志尧介绍,手最快的采棉工,一天最多能摘190公斤棉花。一公斤花2块钱,过完秤之后,大家盘算起当日的收入,郝小春收入100元,王兰青收入200元,郝建军夫妻俩收入180元,但不管多少,每个人都很开心。

    “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来的,现在大家日子都过得差不多,一方面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挣点钱。”郝建军在家里是种菜的,一年七八亩蔬菜,收入也在四五万元。

    确实,对这些采棉工来说,新疆需要采棉工,而他们,又愿意用自己的劳动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更好些。所以,不远万里,来到了新疆,在让棉花及时收仓的同时,也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以后日子过得更好了,估计就没人愿意来采棉了。”王志尧说,人工费也一直涨,算下来跟机采差不多,明年他就要全部种机采棉了。

    他预测,5年之内,采棉工这个特殊职业,会随着机采棉的大面积应用淡出历史舞台。到那时,郝小春也许只能在给孙子讲的故事里回忆自己曾经在棉田里“淘金”的日子了。

 (摘编自《东方今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