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
现在人们对紫砂壶的认识、鉴赏水平提高了,并且开始关注泥料。于是,标榜自己卖的壶是老泥做的商家就多起来了。那么,什么是“老”呢?我在宜兴向10多位从业者请教,竟得不到一个统一的回答。综合而言,有这么几种解释:以开采的时间论,几年前买进的泥料现在使用;以色泽的深浅论,尤其是段泥类的壶,浅黄色的叫“段泥”,颜色深一点像芝麻酱似的就叫“老段泥”,但颜色和泥本身的新、老没有关系;以泥料腐熟的时间论,古代茶壶需要量不大所以腐熟时间长,不像现在把新开采的矿泥粉碎了就做成产品了;以成品时间论。其实,“老泥”并没有一个标准。
论“大”
2012年秋,杭州一次茶展会上有一把被某家刊物的记者写成多高多大的“世界第一大的紫砂壶”。壶身刻了《茶经》全文,说是用了近千斤泥料,是个大师的作品,又如何了不起云云。
首先,我熟悉的、目前国家正式公布的名单里只有不足十人可称国家级大师,他们中没有一人做这类摆设用的大壶。其次,茶具的功能是以实用为原则,所谓“世界第一”之类不仅不能实用,其制作也只是内用钢丝支撑,外用水泥堆砌,再表面抹了一层紫砂泥并在上面书画而已。烧制时,那个提梁也是分段烧了再拼接。因为,紫砂泥堆到一定高度时,没有内部支撑会坍塌。就是用水泥,也是下一半干硬了再砌上一半的。标榜世界第一“大”的壶形物和商业中常用的大皮鞋一样,只是个装饰性的摆设,比它更大的在许多旅游景点都有。
谈“粗细”
粗与细在造型艺术上是相对而言的,也与时代与民族审美心理有关。古代用牛驴拉着石滚碾压矿泥,做的壶颗粒很粗,透气性很好,茶香在壶内渗入壶壁的储入功能强,如果泡不同的茶叶容易窜味。现代用机械滚轴碾矿泥成粉做壶,加上在高温下,石英分子熔化成了玻璃相,壶身亮润显著,但和玻璃杯一样,不会储留茶香。因此,一把特别光亮的壶泡几种茶,只要泡前冲洗干净,就不怕窜味了。
紫砂壶的质朴不同于瓷器,是与泥的粗细有关。日本烧的武士茶碗和韩国烧制的茶壶茶碗,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做得粗糙,为的是体现茶文化的简朴自然的本质。他们也会在外壁施釉,可是施完釉后又在上面撒一把砂,粗得可以划伤手指,让这一把壶在外观上又呈现另一种效果。在中国紫砂工艺上采用了调砂手段,既是为了手感、功能和美观,也丰富了产品多样性和人们的审美要求。
所以,紫砂壶的老、大、粗细中也包括技艺、审美、泥质等几个方面的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