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再生资源物流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生资源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根据权威部门的信息显示,我国每年垃圾与废品的产生量巨大。据统计,北京每年有生活垃圾669万吨,每天产生1.83万吨。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品约265万吨,其中废钢120万吨、废纸120万吨、废橡塑10万吨、废玻璃15万吨。

    以废纸为例,每年世界废纸回收1.7亿吨,总回收率为47.7%,德国、韩国的回收率为75%,我国废纸回收率在30%左右,每年约有1400万吨废纸没有回收利用。

    我国冶金矿产总资源回收率为30%—50%,比发达国家低10%-20%。美国每年钢铁厂的废物处理约有1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而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废纸沦为真正的垃圾。目前我国冶金废物已经成为国家最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源,同时也妨碍了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再生资源物流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相应物流回收理念。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缺乏对再生资源回收意义的认知,许多都是由拾荒人员、“马路天使”等游击队组成。一些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人员对再生资源物流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再生资源物流没有经济效益,因此没有统一协调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理念;有的企业缺乏整体观念,不重视对再生资源物流的管理。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理念有待加强。

    二是物流规范管理欠缺。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存在数量多而质量差的问题。废旧物资零星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给资源回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员分布在各个街道,许多并未办理营业执照。由于再生资源回收工作门槛低,从业人员多为无一技之长的打工者,人员没经过专门培训,缺乏专业素质。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站不仅带来噪音、空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缺乏消防意识,火灾隐患较为突出。

    三是回收没形成规模化。我国尚未形成由制造商负责的废旧产品回收制度,废旧产品一般是由社会回收网络经营,难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机制;同时回收网络不健全,导致回收物进入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作坊进行低级加工,大中型企业参与再生资源物流的程度低,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四是再生资源回收率低。原因在于:一方面再生资源回收业一直处于回收种类少、价格低的困境中。这就导致城市垃圾中废品含量增高,回收率降低。许多有利用价值的废品,混杂在生活垃圾中,被焚毁、填埋,造成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站只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没有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回收对象多集中为废旧金属、废纸等利润高的物资,而对玻璃制品,废旧塑料和废电池的回收则很少。

    五是处理技术落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机构多为无照经营的回收站,合法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很少,即使是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多数规模也很小,而且没有技术开发能力,缺乏了解再生资源物流技术信息的渠道。城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站,一般搭建简易消防,采取户外作业,露天堆放废品。再生资源物流的所有作业几乎全靠人工分拣、装卸、搬运。而各类设备也不齐全,工艺落后,常常技术处理不当,阻碍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深层次发展。

    再生资源物流发展对策

    增强环保意识,实行持证上岗。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人们对再生资源物流的认识,大力鼓励发展绿色物流,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正确交投再生资源,同时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从整体上提高再生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

    完善立法,建立激励机制。  政府要加大环境立法进程,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制约企业行为,鼓励企业进行再生资源回收。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情建立相应的再生资源物流激励机制。如对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做得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定和完善再生资源物流回收利用的财税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于不依照国家规定进行物流回收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惩罚。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吸引更多的人力、技术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再生资源物流行业,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构建信息平台  加强物流技术管理。通过构建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信息的平台,提供各个行业各地区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信息,利用信息平台将 城市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形成“回收——市场——工厂——循环再生产”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推广采用条形码技术,快速地处理相关回收产品从入口到最后处理的过程进行信息跟踪管理,并及时更新,稳步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伍 柳 谢卓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