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标准化代表着诚信与规范
——关于中国茶产业的反思之二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上周,在俄罗斯举行的第36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上,中国提名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当选新一届ISO主席。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贺电说:这是ISO自1947年成立以来,我国首次担任ISO这一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突破。

    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影响的上升,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升标准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包括台湾在内,中国拥有个20个产茶省市自治区,贡献了170万吨、世界第一的产量,经济总量超过1600亿元;但我们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份额、产值却远非第一。在企业规模和品牌地位上,更是有个中国“茶界之痛”——上万家茶企敌不过一个立顿。中国茶产业的绝对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标准化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涉及了生产、管理、效率、品质、品牌等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质量。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野看待标准化,才能将中国茶产业带入新的阶段。

    标准化对茶产业意味着什么

    提起ISO这个英文缩写,茶行业对它一定不陌生,很多茶企都制订并通过了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ISO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达到16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世界国民总收入的98%和全球人口的97%。截至2012年底,ISO制定发布了近2万项国际标准。

    标准化对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茶有六大种类、上千个品种,标准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标准化是茶产业社会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茶叶产品生产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保证其互换性与通用性。第二,茶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标准化这个重要“桥梁”,通过标准化,才能实现商品化。第三,标准化是提高茶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质量的高低,首先决定于标准水平的高低。第四,现代管理的实现和效率需要标准化,现代茶企高新设备技术的应用前提也是标准化。第五,标准化是中国茶产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门票”,没有这个“通用语言”,就是不按大家公认的规则游戏,自然时时处处都遇到贸易壁垒。贸易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背景下,能够在世界市场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就是技术标准。第六,标准化还是茶产业打造品牌的不二法门。可以想见,一个没有标准、或者不遵守标准的企业和产品,谁会信任呢?没有信任,品牌的根基就丧失了。

    茶产业的标准化任重道远

    中国茶产业的标准化实践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茶产业的标准化道路还很漫长,在许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准、与国内市场的要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未来茶产业必须解决的难点领域之一。

    综合起来看,目前我国茶产业在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方面:生产加工领域,茶叶企业规模小、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在不少地区根本谈不上什么工艺,更没有标准。茶叶加工厂多数设备简陋,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这样的茶叶品质难以保证。  

    生产领域人才缺乏,缺乏应有的标准化意识。一方面是技术落后,制约了茶叶产量、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一线操作茶农缺乏严格执行标准的素养。据了解,相当多的茶叶产品农残超标问题,本来是可以解决的,但相当一部分茶农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够到位,农药化肥使用比较随意,特别是施药后未过安全间隔期便进行采摘,致使农残超标严重,而这在生产技术标准中是有明文规定的。2012年,茶叶农残超标在国际社会引起风波,大家一定记忆犹新。随着国外各种“绿色壁垒”的加强,目前茶叶的农药残留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未来,茶叶进口大国如欧盟、美国及日本等不断扩大茶叶农药检验种类,并实施更严格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如果我们不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在标准化执行上下功夫,国际市场份额不升反降也是有可能的。

    在流通环节,在终端销售领域,没有标准或者不执行标准,也是一种行业痼疾,极大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比如前段普洱茶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88青饼事件”,5万元天价、该款茶饼到底是真是假、茶叶鉴定到底谁说了算,媒体质问:茶市乱象知多少?透视种种乱象,见利忘义导致假冒伪劣横行是动因,而没有标准是行业的顽症和危机所在。这个没有标准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二是茶界内心无视标准,视标准为绊脚石,或者掌中玩物,有利就抬出标准,没利就弃之如敝履。有茶商自揭其短说:许多茶叶经销商先让消费者品茶,然后看他懂不懂茶,一旦不懂,就以次充好,搞假冒伪劣!这般作为,是茶界心中没有了对标准的重视,没有了对良心的敬畏,到头来毁掉的是整个茶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反观立顿品牌,有人攻击过它的原料品质不过尔尔,还有国际组织放大镜下突击检查过它的农残问题,但为什么它的品牌屹立不倒?为什么我们上万人车轮大战也斗不过这竖子?它的成功秘诀有很多,市场导向领先于我们产品导向一个时代,研发阶段的科学严谨更使我们望其颈背,单单生产与包装的标准化就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舒心;而有些茶你买时慌心——担心上当,买后堵心——发现被骗了还无处说理,结果只能是扔了闹心、喝了恶心。这样一对比,结论自分明。所以,我们在这里先不讨论中国茶产业品牌的打造问题,过不了标准化这一关,就是不敢把自己的良心放在麦当劳式的透明操作间任人围观、任人监督,就是没有表达诚信起码的诚意,更不要说有什么规范的“范儿”了,其他,都免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