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其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刘贞亮提出的“以茶可行道”,实质上就是指中庸之道。因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终究是为“以茶行道”开路的。
不少茶文化学人都指出,陆羽的《茶经》就吸取了儒家的经典《易经》的“中”的思想,即便在他所制的器具上也有所反映。如煮茶的风炉就是利用易学象数所严格规定的尺寸来设计的。风炉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铭文,同样显示出“中”的原则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糅合。坎、巽、离都是周易八卦的卦名。八卦中,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陆羽将此三卦及代表这三卦的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因其“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儒家阴阳五行的“中”道已跃然其上,纯然是“时中”原则的体现。陆羽以此表达茶事即煮茶过程中的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协调五行,以达到一种和谐的时中平衡态。因陆羽所处的时代是著名的“圣唐”,圣唐的和谐安定正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像陆羽这样熟读儒家经典又深具儒家情怀的人,决不会只把这种向往之情留给自己,他要通过茶道来显扬这种儒家的和谐理想,把它带给人间。从其所创之“鍑”(锅)是以“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为指导思想这点来看,陆羽所具“守中”即儒家的“时中 ”精神,正是代表了儒教的治国理想。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无论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