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宝顺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做好一泡茶更让他兴奋的事了,这个生性低调的中年人,只有在提到茶时,才会兴奋得将声调提高。
武夷山水育出的茶人
刘宝顺和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也喝了半辈子的茶,在谈到过去时他笑着说:“我是1985年从福安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的,那时候刚开始学茶还有过情绪,因为自己一心想学医,但分数却不理想。更何况我念茶学专业那几年正值岩茶行情的最低谷,一个农家少年,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缺乏未来保障。”这种焦虑很快就消失了,随着刘宝顺对茶叶认识的加深,他越来越爱上这种植物,“岩茶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你入门之后就会觉得有意思,甚至感到神奇。”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一开始由于性格内向,他只和茶科所的同事们交流学习,再后来,这样的横向交流已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刘宝顺就专门到一些老茶师那里拜师,学习做茶的方法和经验,这种过程让他至今回味:“刚开始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时,真是兴奋得夜不能寐,但那仅仅是种偶然,后来我通过逐步摸索才找到做好茶的规律和方法,这才有了个人的一点心得。”刘宝顺微笑说。
1991年,刘宝顺下海了——他不但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还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从选择山场到茶叶栽培、制作,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那为什么起“幔亭”之名?刘宝顺解释道:“幔亭是武夷山景区的著名山峰,也是出名的正岩茶产地。当年说武夷山上有一个岩头就有一个厂,99 个岩就有99 个厂,而茶山在哪个岩,茶厂就取岩峰之名,我也沿袭了这个习惯。”
创业初期,刘宝顺有过许多困惑,但最让他揪心的还是茶农的诚信问题:“建厂时本来就缺资金,结果还在收茶时被茶农骗了,整整收了1 万斤外山茶青,结果可想而知——那批茶做出来质量很差,险些让我一蹶不振。要知道当年收茶的钱都是借的,到后来才一点点地还上。在这种处境里,我怀疑过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生意,但是全家人都在背后支持我、鼓励我,我年迈的父母亲、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妻子……他们从来就没对我有过太高的要求,从不抱怨也不指责。”回顾岁月中的这段挫折,刘宝顺感慨——正是这种无法用任何物质衡量的亲情与温暖,推着他走到了现在,在知天命的年龄里,以一份简单的初心来做一件需要精益求精的事。
埋头苦干垦出的茶路
现在的刘宝顺,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他对自己的这份荣誉很淡然:“没什么可说的,我的任务就是做好茶,让茶来说话。”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武夷岩茶的市场一直在周期性变化,就是始终在谷峰与谷底间宽幅震荡。在刘宝顺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是武夷茶的低谷,茶叶没人要,市场一片哀声;而90年代后期曾出现一轮小高潮,之后又陷低迷;直到2009年以后,武夷岩茶在国内茶市上才呈燎原之势得到全面认同。“但是我们做茶的人,无论今天的市场局面怎样,首先要明白的是自己要做什么茶、为谁做茶、又怎么来做茶,这是决定了你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内向的刘宝顺,对自己的处世原则毫不含糊,所以他从一开始创业,就坚持走传统精品岩茶的路子,稳扎稳打,以信得过的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口碑,也拥有了相当稳定的客户群体。
刘宝顺的茶,拥有特殊的表格记载——从茶叶采摘开始到焙火结束,每一道工序中的详细记录,如当天气温、转速时间、制作茶师等等。他说,只有将各种因素中的偶然误差降到最低,将成功几率放到最大,才能为市场提供稳定优质的产品。“而且,武夷岩茶本来就是乌龙茶中的精品,必须坚持一流品质和鲜明风格,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正因此,他对现在一些市场现象感到伤脑筋,“总有人想取巧,追着市场喜好改变自己茶的口味,什么好卖就做什么味,就像前些年安溪铁观音一股脑都走清香型,其实是改变了传统工艺的一些最精华部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不利。而现在武夷岩茶市场上也有类似风潮,其实需要警惕——必须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保留传统工艺?就是要做到传统风味,否则根本不必保留传统工艺和技术,随便按现代工艺做就行。基于此,我认为不论是提高品质还是搞创新,都得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来做。”他语重心长地说。
踏实到腼腆的刘宝顺还有点拗,在他那里,无论平时关系多铁的朋友,想跟他买茶必须严格按照产品出厂价——给批发商的价格,是多少分毫不差。“我可以送,但是市场价格不能乱,因为人情是人情,生意是生意,这之间的尺度你不把握好,就是对品牌形象的不负责。”正因为刘宝顺的这份个性,使“幔亭”的产品向来就供不应求,常常是茶季一过,连地主家也没了余粮。“这有点夸张,”刘宝顺笑着说,“其实我们产量并不大,主要因为武夷岩茶对手工技艺的要求程度高,尽管目前也有部分程序结合机械,但最核心的工艺,还是要靠技术最过硬的茶师来完成,所以不可能有工业化的产量。”
如果说人有精神气质,那么茶叶也有它的风格韵味,这在武夷岩茶说来,便是人人称道又始终神秘的“岩韵”了,那“岩韵”究竟是什么?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刘宝顺给出的答案是:“当武夷岩茶中独特的土香,那种出自茶山的土地气息,转化为你的感官味觉时,那种厚重的茶汤滋味会让人齿颊留香。而这种体会,只有你用心去品,甚至用一生时光去追求,才能参透这曼妙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