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芽奇兰茶为主的平和茶产业,是福建省平和县继琯溪蜜柚后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从2010年开始,平和县便相继获得“中国茶叶(白芽奇兰)之乡”、”福建省十大产茶大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这寓意着平和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福建县域茶业发展的一个样本。因此,记者在金秋十月走进平和,专访了平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黄劲武。
白芽奇兰富民有道
通过和黄县长的交流,记者了解到平和县共15个乡镇,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白芽奇兰茶10.8万亩),年产茶1.2万吨,毛茶产值9.8亿元,涉茶产值20亿元。茶叶主要分布在九峰、崎岭、芦溪、霞寨、长乐、秀峰、国强、大溪、安厚等9个乡镇。其中九峰、崎岭2个乡镇茶叶种植面积约8万亩,是平和县白芽奇兰茶的主产区;白芽奇兰主产区的九峰、崎岭等乡镇的茶农,人均茶产业纯收入5000多元,占这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客观说来,平和县茶产业对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顺应国际国内的市场形势,近年来,平和县按照建设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实施现代茶业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色茶叶产品,打造“白芽奇兰”名牌产品。同时注重科学规划及合理布局,在稳定白芽奇兰茶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它栽培品种的种植比例。“县委、县政府为此大力培育和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推进茶叶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黄县长感慨,只有实现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开创“平和白芽奇兰”特色经济发展新局面,才能将平和打造成海峡两岸茶业生产强县。
茶香来自用心良苦
茶产业的发展基础在茶叶质量,为了使白芽奇兰的品牌之路走得稳健扎实,平和县茶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障——首先通过宣传,广泛树立发展绿色生态茶叶理念,促进生态茶园建设,提高生产、经营者的产品安全意识。其次,平和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平台,聘请15名茶叶技术指导员组成茶叶技术服务队,建立2个示范片培育150个茶叶科技示范户。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茶农深入到乡镇、村、组以新优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技术培训。最后是严格落实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加强农资市场的检查,同时加强了抽样检测力度。在春秋两季要对县内茶企和茶农生产的毛茶、净茶进行全面抽样送检,目前送检品种已由2010年的年均30多样增加到2012年的80多样(企业自主送检另计)。
交谈中,黄县长告诉记者,平和县之所以将茶叶质量管理贯穿于茶叶基地建设、生产管理,加工制作产品流通和市场监管的每一个环节,是为了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保证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交出满意的答卷。“2011年,由福建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探索进行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总结出成功经验后,以此为模式逐步在我县各龙头企业推广;2012年,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平和闽鑫白芽奇兰茶总厂、平和奇山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平和九峰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开展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2013年,平和县农业局依托厦门大学开展平和县农业品可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完成蜜柚可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茶叶可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正在设计中。”历数平和县在茶叶安全管理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时,黄县长只是淡然说,“一切还任重道远。”
平和未来的思与路
其实对一个茶乡的发展,我们要看到的除了现在,更要辨清下一步的道路,因为几十万群众的生计问题,是摆在领导者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考题。在这方面,平和县委、县政府从金融环境和生态环境两方面着手,做了深刻努力——金融环境上,首先是安排现代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年起,平和县积极向上争取现代茶业扶持资金,通过整合配套财政资金,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对改良茶叶品种,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改造标准化、清洁化初制厂等进行专项扶持。从2008年至2012年,平和县在实施建设现代茶业项目中,共投入专项资金10018万元,其中企业投入资金7434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86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336万元,县财政资金289万元。其次是强化茶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为此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农行、农信社等银行在信贷上给予大力支持,已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同时与民生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给予当地茶叶协会一个亿的授信额度。
生态环境上,首先是制止茶园过度开发。平和县从2011年开始禁止大型挖掘机上山开垦茶园,新垦茶园恢复人工开垦以减少生态破坏;另外严禁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垦茶园。其次是积极引导茶产业由传统茶业向设施茶业转变,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生产目标,通过茶园套种经济绿肥和茶园梯壁种植护壁作物,改善和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园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物种,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止茶园水土流失,促进可持续发展。
采访结束时,黄县长恳切地说:“虽然我县现代茶业项目实施几年来成效明显,但直到目前平和茶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几个问题——茶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茶园道路、电力设施、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茶叶初制厂多、小、散,茶叶机械设备相对老化严重;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茶叶专业合作社小而少,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够,并且多数企业还缺乏先进的经营营销、品牌建设和文化宣传理念。而茶产业又是平和农业的第二大产业,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所以我们平和茶人被赋予的时代责任,可谓是既沉重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