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进口菜油顶包混进国家临储库存”的报道震动了整个食用油行业,而中储粮的调查结果更是让社会大众为之一震,国油失守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整个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进口菜油是否为转基因之时,我们是否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下国内菜油行业,为什么这些企业会违规进口菜油?国产菜油行业到底怎么了?
国产菜油行业的颓废并非一朝一夕,2002年之前,国产菜油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还处于领军地位,然而好景不再,随着植物油终端消费的持续增长,大豆、棕榈油进口迅猛发展,国产菜油便逐渐沦落为配角,地位一落再落。特别是今年各地菜油报价将国产菜油行业不支的现状展露无遗,当前国内市场上菜油报价基本以进口菜油为主,而上半年国产菜油还是市场的“中流砥柱”。参照标准的易主,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流通环节进口菜油已成消费主流。
其实,国家对食用油行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小。为保证供应,国家实行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而且收储价格逐年提高;为了扩大行业的发展,国家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划了食用油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要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
然而,这些利好的政策并没有给国内菜油行业带来明显的暖意,菜油行业依然处于行业逐渐萎缩、挣扎求存的尴尬境地。差价巨大、产能过剩、种植面积萎缩等问题成为菜油行业无法抬头的障碍。首先,价格是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国产菜籽油和进口的菜籽油相比,每吨贵1000元左右,巨大的价格差使得国内企业铤而走险,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菜油并以次充好,掺入交储的国产菜油中,赚取价差收益,这种“暴利”的冲击使得国产菜油价格一跌再跌,直接令产业发展退居到“防线”边缘;其次,我国菜油行业产能利用效率低下,截至2011年底,国内油菜籽压榨工厂就已经达到819家,年压榨能力超过5000万吨,可产能利用率仅为26%左右,产能严重过剩变相导致国产菜籽原料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价格持续低迷,企业无利可图,最终迫使企业开始向外寻求出路;最后,种植面积不断萎缩,虽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户利益、稳定种植面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种植方式简单,机械化程度高,种植收益相对较好的影响,农民种植习惯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菜油行业的整体发展。
进口也好,转基因也罢,其实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结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上出现一些进口油甚或转基因油也是合理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不断争论进口油的安全性,倒不如转而发展我们自己的油行业,进一步加强菜油行业的研发力度,借鉴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历程;规范收储企业的管理,使收储过程完全透明化、无缝化;完全落实国家的收储政策,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这才是当前我国菜油行业真正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