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统零售业这5年是从峰值开始跌落的5年,也是与电商纷争的5年,而零售业这5年终出现的变化以及未来走势,其实在《中华合作时报· 超市周刊》这些年对来年零售业的趋势预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很多行业趋势、热点或现象几乎是按照本报的预测发展的。对于零售脉络与发展趋势的把握,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更专业。
5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但足够做一个小小的梳理与总结。《超市周刊》在此撷取历年预测中的几个观点,与业界一起回顾零售行业的成长之路。
社区商业上位
预测原文(2009年):“几年来,社区商业一直都是“叫好不叫座”。但在区域市场大卖场业态已经饱和、区域零售商又难以外围突破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从“区域之王”沦为“瓮中之王”,重新重视并做好社区商业,或是一条新路子。”
从这几年的零售轨迹现状来看,连购物中心都开始走向社区化,政策方面更是出台了打造社区生活便利圈多种利于社区商业的政策,让社区商业受到热捧。
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约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其实,社区商业之所以能成为传统零售业的“蓝海”,关键在于它回归了最本质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的便利性是中心商圈所无法比拟的。
在这方面,以住宅地产见长,并于近年切入商业地产领域的万科,便以“五菜一汤”的模式,在其开发的小区中大行社区商业之道。其在新建的楼盘社区中包揽了第五食堂、超市、银行、药店、洗衣店、幸福街市等社区商业的多种业态。
网络零售入侵
预测原文(2010年):“2011年,网络零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毫无疑问,这将给传统零售商带来竞争压力。尽管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电子商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传统零售商,但在更多的百货类商品上,传统零售商既有的市场将会被更多的网络零售分食。”
麦肯锡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网络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6%,高于美国的5.2%,中国零售的网络渗透率首次超过美国。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网购一旦占到零售总额的5%,就会越过该临界点,呈现爆发之势,并开始产生全局影响,2013年将成为改变中国零售业格局的起点。
如马云所说,在新技术和新渠道的冲击下,传统零售所奉行的线下的商业规则和思路,已经逐渐变得不适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改变了消费者和整个零售业。
零售商触网叫好不叫座
预测原文(2010年):“2011年尽管可能掀起零售商触网潮,但却会是叫座不叫好。很多企业仅将网络零售看作业务的补充,“试水”看看情况,效益好就做,不好就关掉。战略与战术上的双重轻视,不会给2011年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带来多大的效益上的改观。”
2012年,在连锁百强中,传统零售企业已有62家以不同方式开通了网络零售平台,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但销售过亿元的只有9家,与超过1.3万亿元的全国网络零售额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实体零售需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当前国内电商以规模驱动,而非盈利驱动。实体零售商必须要有长期低盈利甚至亏损的打算。同时随着流量成本的提升,实体商家打造线上平台优势,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一位实体零售企业负责人直言,不仅是电商冲击,人力、租金、税费等成本不断上升,同样让传统零售业利润微薄,“哪里还拿得出那么多钱投资电商?”
此外,目前我国传统百货零售业的税率是17%左右,而电子商务企业属于高新科技,享受的多为8%的税率,两者相差两倍有余。
门店续租风险加大
预测原文(2010年):“零售企业门店租赁期一般在10~15年,从2011年~2015年的5年间,将是零售企业门店租赁到期的高峰时期。在北京,已经有物业方不顾与零售企业合作多年,单方违约要求零售企业撤场的纠纷。”
在中国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家电连锁与超市的大发展期约在2002年~2004年,按照商业地产的租期10年左右计算,2013年前后全国商场超市正好陆续迎来租赁到期高峰,部分万平方米左右的卖场,年租涨到了1000万元以上。
2012年中国商超行业平均租金占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已高达57%,人力成本也平均上涨15%,大卖场的综合利润下跌到5%~8%。
记者查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百强榜的历年数据发现,在2010年~2012年这三年期间,百强企业门店数量增长数据一直徘徊在8.0%~9.8%之间,而2012年的数据是百强统计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
大卖场边缘化
预测原文(2011年):“中国零售业中已引领风骚十余年的大卖场业态,也将沿袭发达国家这一业态的发展转变,逐渐由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热点商圈向郊区转移,取而代之的将是利润较高的购物中心、奢侈品牌专卖店以及其他一些极具特色的小门店。”
客观上促成社区商业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是:大卖场逐步下沉或者郊区化。这一趋势也是《超市周刊》在2011年作出的预测之一。
从沃尔玛近年来的门店选址上可以发现,沃尔玛开始逐渐把门店开到了县城甚至小镇上。例如,今年9月新开业的4家门店,均位于三四线城市。
除沃尔玛外,天虹商场等本土零售企业也纷纷将触角伸向了长沙、南昌等二三线城市。
近年来,门店下沉,将扩展触角延伸到三四线市场,已经成为传统零售企业化解经营压力、寻找新利润的主要方法之一。
国内某零售企业负责人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国内的三四线市场也将迎来零售业新一轮的洗牌,更具规模、实力的企业,将分享这些市场利润。
外资零售处境尴尬
预测原文(2011年):“随着超国民待遇的取消,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将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明显。而且,外资零售企业将面临比以往严酷的竞争环境。他们还需思考,为什么在国外表现良好,一旦到了中国,外资零售巨头也会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正如本刊预测的那样,易买得、家得宝、山田电机等外资巨头已经逐步甚至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连此前被称为零售巨头之一的TESCO乐购和卜蜂莲花也以另一种方式掩饰其在中国市场的尴尬遭遇。
就在10月,本土零售巨头物美商业收购卜蜂莲花在北京、上海及中国其他省份(广东省和湖南省除外)的全部业务。
而TESCO刚宣布与华润创业在华成立合资公司,由于TESCO在合资公司中仅占股20%,此举同样被业界猜测为TESCO未来或逐步淡出中国市场之举。
窘境连沃尔玛也不能避免。近年来,沃尔玛已多次在华深陷部分门店关闭,采购系统大调整的舆论风波,甚至还有管理层频频更迭的消息。同样在10月,沃尔玛中国区表示,将主动关闭部分表现欠佳或布局不合理的门店。
精细化显身手
预测原文(2012年):“2013年将是精细化重新被零售业重视的一年。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做到精细化的企业与依旧处于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彼此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当前者在市场中游刃有余之时,后者将在竞争中要么转变,要么以各种方式消亡。”
门店不断到期关闭,成本也没有下降,触网时又不愿太烧钱,如何将1号店、顺丰优选等分食实体门店的顾客拉回来,对于实体零售而言,改变管理模式,在寸金寸土的有限门店面积中提升卖场精细化管理近日已成大势所趋。
例如,以精细化取胜的伊藤洋华堂已成为本土许多超市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模板”,并开始在自家种起精细化“试验田”,其中以安徽乐城超市最具典型性。
在乐城超市,包括在卖场环境、营销创新、品类管理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其深得精细化的精髓,尤其是随着电子价签、信息化的深化,乐城超市在精细化方面更是如鱼得水。
此外,还有企业加快细分化的步伐,以差异化经营作为竞争砝码;也有商家积极加快自主品牌的研发,甚至传出要打造“精品店环境+大卖场销售体系”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其实,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超市业如今已经在释放着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强烈信号,优化、升级和转型将会是未来超市的必由之路。
高增长时代结束
预测原文(2012年):“零售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无论宏观环境好转还是继续恶化,未来实体零售将进入数年或者更长的10%左右甚至个位数增长阶段。”
正如《超市周刊》预测所言,2012年,中国零售业遭受了20年来最为罕见的严冬,在此期间,超市百货企业纷纷放缓扩张步伐,行业整体净利润近四年来也首次出现负增长。
记者统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2年百强榜数据发现,在连锁百强榜中,销售增幅为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企业数量竟然多达25个,在整个排行榜中占比达到四分之一。
更坏的是,今年的情况仍未好转,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5个月,社零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2.6%,而5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0.6%,仍然跑输了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率。
百货业继续疲软
预测原文(2012年):“2012年,百货业应该是受打击最大的业态之一。而这还不能全怪宏观环境,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不争气,所谓积重难返,表面繁荣,内里其实弱不禁风。”
在高增长时代结束后,结果是,这对百货行业的打击最为严重。
自2012年起,中国百货业发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关店潮,这场到今天为止还没结束的寒潮正折射出整个百货行业的颓势,也预示着整个百货行业面临更加紧迫的变革。
业内人士分析,传统百货最大的劣势在于品类的齐全性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而又不及电子商务的便捷和廉价,再加上先天对于商品管理能力的缺失,让百货业在2013年成为继家电连锁之后受打击最大的行业。
虽然百货目前面临同质化局面,但及时调整转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百货与国外百货经营相比特殊性很强,将其经营模式、定位等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客群明确,相应地加入自营比例、突出品牌,这样会与购物中心形成更多的结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