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香山脚下,于千年古刹卧佛寺旁,得大茶舍逸然而立。于它这样一位自在的“茶君子”,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或许是最美的诠释。得大茶舍,对于敬佛爱茶的我言说,它的魅力彷如流光乍泄,偶然巧遇便让我心生爱慕。因着这机缘,在一个阳光满溢的午后,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踏足卧佛寺,在静视“得大茶舍”的辗转思绪中轻启茶禅之门。
得大自在 茶有禅香
入得大茶舍,恰逢毛新宇将军在此接受采访。茶舍女主人曾敏并不为怪,她笑言毛新宇将军是得大茶舍的常客,他格外喜欢卧佛寺的环境,偏爱得大茶舍的自在静谧。或许,与得大茶舍兼具因缘之人大多如此,本着一颗向佛之心来拜谒,于一杯茶盏之中清听梵音,叩问心中的悠悠所思。
茶香四溢间,女主人曾敏手执素盏,向我缓缓诉说着得大茶舍的前世今生。“得大茶舍”之名源自卧佛寺主殿乾隆御书的牌匾“得大自在”,佛语为“意在消除一切违缘障道、疾病、灾难,具大威势,增福开慧,所求如愿,乃至众生,皆具解脱因缘,自我圆满,无碍自在”。“得大自在”正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写照,蕴藏着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自由的佛家哲理。茶禅相生,得大茶舍与佛家的因缘在菩提树前生根发芽。
曾敏是一位淡然的嗜茶者,也是一个虔诚的向佛人,得大茶舍如同她心境的倒影。她与我谈道,按照佛教观点,人生一切皆不自由,都要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是不自在的,而一心向佛可以取得心灵宁静。这只是暂时的“小自在”,“得大自在”实际上是为了告诉佛教的信仰者,信仰佛教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寻求的自在是“大自在”的涅槃。得大茶舍正是她内心渴求“得大自在”的精神寄托与心灵期盼,也是她为茶客营造的一座茶香禅院。
自在之中,得大茶舍兼具着皇室的高雅与书院的宁静,这个近300平方米的茶舍拥有着傲然卓立的皇家历史,它本为乾隆皇帝用来待客的“客堂”,礼佛之后的茶歇之处。茶舍门前的腊梅是京城的腊梅之冠,摇曳百年的七叶菩提树为其平添了几分禅意。得大茶舍,为驻留的有缘人提供美味珍贵的茶品、精彩的茶道表演、民乐演奏等服务,静诉着卧佛寺亘古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禅宗文化,是茶客从“市内”走向“世外”的悠然静心之选。香山脚下,植物园内,卧佛寺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大茶舍成为北京的一片净土,它是“得大心静,舍得自在”之所,是人们参禅礼佛之后心灵沉静的地方。茶余之后尽可领略的是千年古刹的风韵,尽可感受的是一切俗事都随着梵香袅袅与茶蕴百味而消散于思。
一颗向佛心 一缕茶缘情
幽幽茶香之中,曾敏告诉我,卧佛寺是她与得大茶舍的缘分萌芽。她于20年前畅游香山植物园,目睹自然景色的神秀,拜伏于卧佛涅槃的安详,曾许下一愿:待退休闲暇时,一定常来这里徜徉,哪怕捡拾落叶,也会怡然自在。冥冥之中,缘分由此生根,从卧佛常客到茶舍主人,从商界白领到品茗雅士,她留恋这里的一切。她常小憩于得大茶舍,品一杯佳茗,听寺内梵音,感慨自在于其莫如此大。
谈及与茶之缘,曾敏言说,喝茶的记忆源起儿时。那时,父亲喜欢一把景德镇瓷壶,壶盖上对称印有四字行书“可以清心”,她在把玩之中觉得这小小的茶壶泡茶很有趣,用它泡茶在回味之间便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慢慢去感受那悠香滋味。年少时的喝茶多是解渴润喉,无从好好领略“清心”二字。随着人到中年,感悟着佛由心生,追求清心之中竟一天也离不开喝茶了。她笑称,那馥郁的茶香仿佛让其置身在那苍翠欲滴的群山,头上有那寂寂中冷照千山的皓月,心中是一片清明。
对于得大茶舍,它的小树初成还有赖于根须滋养的恩惠。十余年前,曾敏师从于三台尚人,慢慢地,她从一介解决温饱、少不更事的簿记员,成长为令众人艳羡的职业白领,再到一位慈善公益事业的从事者,在角色蜕变之中不断思考去做些有益于众生的事情。对她而言,得大茶舍给予她的是自足于所得,自悟于所失,自行于所思,自敛于所止,“得其所哉”之自在。而那一颗向佛之心,让她秉持向善闵怀的信念,将茶舍氛围真正融入寺庙之中,感染的不单是一群静心侍茶的茶艺姑娘,更是到此的每一位求静之人。而得大茶舍的枝荣叶茂,有待于朋友情谊的浇灌。曾敏说,这处是体味“禅茶一味”的佳所,新朋故友可咏物兴怀,激扬文思,心契神合,怡情悦性,合力种好菩提树,同心浇开自在花。
得大茶舍,给予他人的是“得过且过好自在,大而化之乐心怀;茶润无声亲卧佛,舍利忘名见如来”。到卧佛榻下,做片刻须臾的茶舍嘉宾,感受那“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情怀。茶香流转间,融进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滋味,更交融了历史逶迤而来的儒释道之精魄。曾敏言说,清茶一盏,或饮或品,各得其妙,常人或得其清芬与清淡,儒人或得其清正与清雅,道家或得其清真与清灵,佛家或得其清空与清通,此乃妙之所在。古人常曰“吃茶去”,在得大茶舍的“舍”与 “得”之间,定能为茶泡出一壶别样的滋味。
回味之中,茶香温润于喉,眼前映入着摇曳的七叶菩提之影。这清幽自在的气息荡涤着我的身心,立足于这方净土,幸福感油然而生。不禁回想着主人的那番感叹:此生是要修得多大的善缘,才能于此与佛为临、以公园为家,得此福报!而福报之于得大茶舍,便是指引每一位有缘到此之人感悟“得大自在”。
佛祗拜谒之间种下一颗善果,茶舍余香在悠思之中轮回。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思考的不到位会影响到茶馆的大布局和主文化。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得大茶舍”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此处本为乾隆皇帝用来待客的“客堂”,礼佛之后的茶歇之处,所以有开茶馆的文脉;地利,香山脚下,卧佛寺边,所以有佛教文化的支撑;人和,茶客即是有缘人,所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充分考虑了这三个方面,那么一个略带皇家华贵、佛教文化浓郁的茶舍便呼之欲出了,“得大茶舍”从立意到展呈体现的都是佛教文化,茶禅一味在茶舍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至于“舍与得”,全在有缘人的自我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