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一样,也是经历了南朝、隋而入唐。据史书上记载,欧阳询的长相丑陋,却聪明绝顶。太尉长孙无忌久闻欧阳询才高八斗,见到欧阳询时却惊呆了,原来大名鼎鼎的欧阳询,身形竟然像个猿猴一样,于是他信口做诗嘲笑道:“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当然这种嘲笑他人外貌的做法是不对的。欧阳询虽然形貌丑陋,他的书法却名满天下,能够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字,是很多人所梦寐以求的事,得到者也无不视作瑰宝。唐武德年间,高句(gōu)丽(lí)派使者专程到长安来求欧阳询的字,唐高祖李渊惊讶地感叹:“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然传到这么远,连远在天边的其他民族都慕名前来求字。”
自古以来,能够在某方面技艺超群者,无不是痴迷加苦练才达成的。欧阳询的书法名播四海,也绝不是生来的才能。他自幼便以王羲之书法为本,苦学不辍。据说有一次他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便停下马来,仔细观看良久才离开。走了很远,他忍不住又返回,下马来再次仔细观赏,赞叹不已。站累了,就索性铺开随身的衣物坐下来反复揣摩。他越琢磨越不忍离去,乃至白天观摩,夜晚就在碑旁睡,如此三天三夜才离开。正是这种痴迷,加上勤学苦练,才使欧阳询的字独辟蹊径,形成前人所未有的面貌,后世称作“欧体”,直到今天,仍为广大习书者所临摹效仿。欧阳询传世作品有《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最著名的则要数《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擅长书法,世称父子二人为“大小欧阳”。欧阳通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深得父亲家法,不过他的字锋芒过露,不及父亲的字含蓄丰润。
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品格往往会表现在字迹中,一个人的字,就像写字那个人本身一样。当然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而不是相貌。所以欧阳询虽然貌丑,我们仍然相信书如其人——如其才学修养。宋代黄庭坚曾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意思是说,书法可不光是手头的功夫,要有内在的学识和修养,书迹才显得可贵,也才为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