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国民生计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农业兴,百业兴。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加快整个农业尤其是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11月6日,昆明晨农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景象,200多名农民正在分装白菜花、西生菜等蔬菜。该公司董事长李云锁介绍:“今年农民出售的甜菜豌豆1市斤17元,实现大幅增收。公司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各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年生产加工蔬菜达20多万吨,带动8万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
云南省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末,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省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以上,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农信社,责无旁贷应承担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责任。”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万仁礼表示,“全省农信社在信贷规模宏观调控政策下,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全省高原特色农业贷款余额494.5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发放贷款338.16亿元。”
近年来,云南省农信社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及经营管理水平,为全省农信社大力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13年10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4652.96亿元,比年初净增694.67亿元,增幅17.55%;各项贷款余额2725.55亿元,比年初净增410.41亿元,增幅17.73%;涉农贷款余额1876.19亿元,比年初净增309.53亿元,增幅19.76%,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03个百分点。存贷款存量、增量和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省金融机构首位。
为更好地支持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云南省联社提出了6大具体措施:锁定营销目标,重点支持15类特色农业发展;舞动龙头带动农户,培育新型农业成长;开展评级授信,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瓶颈;争取信贷规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建立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全面监测业务增长及风险情况。
在培育新型农业成长方面,云南省农信社采取“基地+农户+企业”方式,加大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力度,带动农户走产品化、集团化、市场化之路,并支持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庄园和标准化示范区、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云南省农信社还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信贷方式,推广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三权”抵押贷款,努力扩大贷款抵押担保范围,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支持高原特色农业抓大不放小
目前,云南省的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是经济发展中最薄弱、最需要扶持和加快发展的产业。针对农业现状,该省农信社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省农信社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支持了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影响长远的特色优势产业,组织社团贷款支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了产业生产规模化、企业集群化,促进了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形成,实现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升级。
近几年来,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大旱,高原特色农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云南省联社主动向省政府承诺从2010年至2012年贷款60亿元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推出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专项贷款”业务品种,将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公司作为借款主体,采用“统贷、统管、分用、统还”模式管理运作,成立专项担保基金对单个项目贷款进行风险抵补,明确所有专项贷款均执行人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主动让利于民,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也存在一些诸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陈旧、发展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政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困难。10月24日,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做出重要批示:“省农信社主动积极研究高原特色农业,并出台了相关措施,值得称道。省有关厅局要和重点龙头企业做好对接,使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企业资金融合使用,真正发挥大作用。”
该省农信社以此为契机,提高对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创新更加适应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不断深化“六项机制”,充分考虑对特色农业企业贷款融资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度,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云南省联社理事长万仁礼充满自信地说:“高原特色农业前景看好,从2014年起全省农信社每年将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助力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